学校管理创新的可塑性与可控性探讨
2019-07-08贺群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管理中充分重视学生及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当前学校管理还存在一些现实性、综合性与复杂性问题,需要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积极转变思想,站在更高角度思考问题,创新管理思路与方法,实现管理可控性与可塑性的提升。
关键词 学校管理创新 存在问题 可控性 可塑性
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素质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多种措施的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朝着国际化、个性化、终身化及素质化等方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工作,与学校发展新思路相符合,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1]。学校在管理中如何将创新理念纳入其中并促进教育品质的提升,是目前我国学校管理工作人员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和时代需求
1.基本内涵
管理创新是促进学生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改善学校管理现状的基本途径。国外经济学家认为,创新是新的、再次发现的或者重新组合的知识引入经济系统的一个过程。我国经济学家认为,创新必须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上来解释。狭义层面上的创新主要是指前所未有的独特、新颖、具有社会意义的以及有突破性的思维与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廣义上的创新是指个人从事的思维与活动,对自己而言具有突破性的、独特新颖的就是创新性活动[2]。创新不仅仅包含了人们从未做过的事情、创造新的东西,还包含了人类已有的东西重新组成新的东西,重新发现人们已经发现或者发明事物的价值,创造性地转化理论形态知识为社会实践。
教育创新是指教育涉及的规划、内容、手段、领域、就业培训、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突破传统束缚,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将专业权力赋予教育主体,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学校管理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了学生活动创新、资源运用创新、校园环境创新、课程教学创新及行政管理创新五个方面。
2.数据时代的学校管理需求
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接收到的数据具有丰富多样的来源途径,不仅包含传统广播、报纸、电视及期刊等媒介,还包含了手机、电脑等多种数字化设备,在数据类型传递上这些媒体远远超出传统结构化数据,通常情况下以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为主[3]。数据处理快速是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海量数据要求信息数据处理具有更快的速度,“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使得海量数据得到了高效处理。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思维、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从数据角度上来看可以划分为无数据时代、样本数据时代及大数据时代。无数据时代下的学校管理主要是在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传统管理模式,不参照任何信息数据是其基本特征,只是简单地依照价值观、经验及理论等展开学校管理。样本数据时代下的学校管理实现了管理手段的优化与更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必要信息的有意识收集,并且通过数据对学校管理给予相应的支持,但是数据信息较为片面与局部[4]。而大数据时代下的学校管理,实现了片面单一的人工管理方式向科学、综合而复杂的管理方式转变,人们深入而全面地分析完整而复杂的数据信息,可以更加深入详细地对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给予有效探索,获取以往无法获得的信息与知识。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但是学校的管理方式及内部组织形式仍然较为落后,对学校管理而言,信息化潮流给其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学校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现阶段我国学校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创新的思想障碍
学校管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但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学校管理工作人员用落后的眼光看待问题,应用僵化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已成为现阶段学校管理创新的重要障碍。比如一些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中仍然崇尚“分数为本”“师本位”,忽视人的进步与发展。甚至有些管理人员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简单地认为只要依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展开工作即可,很难真正深入到一线对教学情况进行真实体验,无法充分发挥出学校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功能与纽带作用,无法实现学校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的有效协调。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管理人员走向计划管理的反面,置国家法律、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于不顾,过度推崇人性自由,认为学校管理应当任其发展、顺其自然,造成管理上的松懈,降低了学校管理水平,很难取得较好的学校管理效果[5]。
2.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活动展开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与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稳定进步与健康发展的要求符合,但是因为教学制度的滞后对整个学校管理的创新产生了直接影响[6]。第一,很多管理者仍然沿用重分数轻管理的教学思想,教师考核主要依靠学生成绩,成绩评价也沿用传统的及格率、平均分这些标准,没有充分了解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教师教学活动在这种管理机制下无法进行创新,仍然以分数作为重点,无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与主观能动性发挥。第二,形式主义严重。对于学校经营来说,规章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也是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管理经验。教学管理过程是动态的,过分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很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在学校管理中很难通过经验及管理理论的指导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学校管理极有可能陷入机械化管理的不良局面。第三,管理体制僵化。传统体制下学校是政府的下属职能部门,学校对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产生了过度依赖,完全按照上级行政部门要求与指令行事,不具有自身独立的办学自主权。管理体制下的政校不分,造成学校管理人员管理热情与积极性的降低,学校运行与教育活动效率的降低,缺乏活力。同时,学校管理组织的领导人为了维护自身及自己部门的利益,对管理创新设置了相应的障碍,直接制约了学校管理创新工作[3]。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管理主要强调了人的发展与地位,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综合性健康发展[8]。教师、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体性地位,民主气氛缺失或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见风使舵”思想与“权力为本”主义。
3.封闭式管理的风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各领域的开放,学校管理要趋向于人才的发展与培养,不能局限于升学、成绩及考试等传统教学重心。然而,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较为封闭,主要参与者以教师、学校管理班子及相关领导人为主,整个过程缺乏社会监督、学生参与及社会参与。学校建设规划无法征求家长与学生的意见,造成问题出现后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对学校的整体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学校的这种封闭式管理,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发展与管理中的风险,造成学校无法持续稳定地发展,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9]。
三、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创新可控性与可塑性的主要途径
1.管理思想的创新
学校管理在重视学校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关注人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学校管理思想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要从源头优化管理环境与条件,需要积极优化更新不利于师生发展的理念与思想,以民主精神及服务精神对待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对学校各项工作展开给予有效引导。在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引领作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家长及师生的沟通交流,有效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的进步与创新[10]。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多思考、多学、多做、多听,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突破并创新思想上的束缚,才能够在自身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以服务者及实验者的姿态对待工作,多聽取教师与学生意见,切实解决好教学发展、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深入思考新课改的目标、思想及内容等,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使学校、教师及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2.规章制度的创新
学校管理中规章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新课改下规章制度的应用以及规章制度的优化与创新。首先,必须要突破“成绩”的指导地位,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的提升,并且推动教师创新能力及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奖惩评价需要以其发展为目标,通过成绩统计与分析体验教师教学中的劳动付出,鼓励其进行教学创新,并且树立起新的精神风貌,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第二,防止规章制度应用的机械化,必须与学校管理具体情况相结合,灵活应用学校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11]。第三,民主思想的发扬。在学校管理中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度,促进学校管理科学性与准确性的提升,突破评价主体单一的情况,积极引导家长、教师及学生等参与到评价中,营造多元化评价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学校管理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切实解决其相对封闭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校管理社会平台的搭建,结合校外监督与校园管理。比如微信群及QQ群的建立,征集学生家长的意见,通过归纳与总结学生家长的意见与看法,构建学校与家庭共同管理的新型模式,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微信中,家长可以直接反应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并获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拓展学校管理人员问题处理的观念与思路。这不仅提升了管理的民主化,还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的显著提升[12]。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创新不仅包含革新过程与策略,而且还强调其具体应用与主要发展,营造能够激发工作人员创意与创造力的文化环境,引导并且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切实将具有教育性与原创性的创意付诸实践,从而促进我国学校管理工作得到顺利而有效的展开,实现学校管理效能的显著提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稳定、良性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传利,毛亚庆,曹慧,田瑾.学校内部教师社会网络现状及对学校管理改进的启示——一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J].基础教育,2017,14(03).
[2] 谢凡.走向基于证据的学校管理创新——来自第四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的思考与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6(01).
[3] 甘琼英.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基于G省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05).
[4] 李炳泽.西部地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改进模式——以云南“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1).
[5] 肖建军,骆习群,彭建成.中职学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构建的现实探讨——基于监控保障视角的中职学校质量内部管理分析[J].职教论坛,2013(36).
[6] 薛二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7] 于安.公立高等学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立法新制研究——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在公立高等学校的适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6).
[8] 傅永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研究——基于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学,2012,28(05).
[9] 王丽.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中国教育学会第24次全国学术年会暨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启动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2(02).
[10] “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孙玫璐.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2(03).
[11] 宋丽慧.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谈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大学教学,2007(04).
[12] 赵中建,邵兴江.推动学校本位的课程改革——“课程领导与学校管理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2).
[作者:贺群(1975-),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公共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