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繁就简:章回体小说有效教学的新路径

2019-07-08曹彬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曹彬

摘要:阅读小说的视角是多元的,而章回体小说的课堂教学不应追求多元化。此类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入木三分的人物塑造,教学时,应找准一个视角切入,给予学生系统的方法指导。节选小说在教材中有特殊用途,教师应有整本书意识。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 节选 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 整本阅读

章回体小说原是古代说书人的话本,后经文人的加工整合,终以长篇小说的面貌流传至今。章回体小说以其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和主题贴近生活而备受大众喜爱。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一些选自《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回体小说的课文。这些课文虽然数量不多,且为了适应小学生阅读而做了一些改编,但仍保留章回体小说的味道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章回体小说的文体特点和节选文本的特质:课堂教学追求面面俱到,四十分钟的课堂沦为信息筛选、论证结果的对答。本文试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探尋一条有效的新路径。

一、节选小说与其他叙事类文本的不同

教材中的课文,最受小学生喜爱的就是叙事类文本,如寓言、童话故事、叙事性散文、微型小说和节选小说等。王荣生教授指出:教材选文一般可以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以此观之,节选小说课文与其他叙事类文本在教学内容、教学用途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教学内容:重发掘与重取舍

一般叙事类文本短小精悍,文字火力集中。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描写都经过精心布置,犹如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解读课文时,教师带着学生从各个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的层层匠心,从而读懂课文。除了关注内容,文章的谋篇布局也是发掘的重点。一篇叙事类文本,只有把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都嚼透,只有展开面面俱到的文本细读,教学才算圆满。

节选小说则不然。首先,在篇幅上,文章虽已经过节选处理,但较之普通课文,还是有着较大体量。若采用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有限时间内教学内容饱和,很容易变成程式化的信息筛选和局促的论证对答,这显然与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其次,巨细无遗的解读会显得繁冗琐碎,重点不明。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有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点:重主题与重人物

普通的叙事类文本因其篇章结构的圆满而更加关注主题的深化。例如《爱之链》的主题是“爱的传递”,《船长》的主题是“忠于职守”……这些课文中的主人公在短小的篇幅中出场又退场,最终教给我们对主题的把握和思考。

节选小说则更关注人物的塑造。情节作为最基本的层面,学生通过浅层阅读即可把握;主题要放在整本书的框架中去体悟;唯有人物形象,是学生能够即刻感知并铭记于心的要素。

(三)教学用途:重课内与重课外

站在学生视角,普通叙事类文本因其浅显、普及、应试化而更注重反复训练。其目标指向是学生能精确理解和仿写。这些都是课内范畴。

节选小说注重课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节选小说选入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后追索阅读原著,以点带面,以此增加阅读量,提升文学修养。

二、章回体小说教与学的人物意识

教小说不是教学生写小说,而是教学生怎样读懂小说,教给学生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笔者曾有过两次公开课教学的经历,前后间隔五年,时间的沉淀带给笔者对文本新的思考。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面面俱到的老路子

新旧两次教学,教学重点都是第三段和第七段。第七段都重在剖析打斗动作,不同的是对第三段的解读和教学有了全新的改变。第一次教学中,笔者以“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洪教头的语句,涵盖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这些句子中反复品读洪教头的“狂妄”;接着又过渡到“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去找描写林冲的语句。从对林冲的动作、语言描写中反复强调林冲的“忍让”。整个第三段的教学任务就在这种模板化的“找、读、品”中得以完成。反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其实是在设定了答案的前提下,让学生地毯式地去文本中搜寻证据。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普通叙事类文本的范式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像皮影戏里的木偶,生硬而缺乏情感,没有体现出章回体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节选小说“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用途。

(二)拨开云雾见青山,突出重点的新路径

金圣叹曾这样评价《水浒传》:“《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其实所有优秀的章回体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人物讲话的腔调、用语和口气都标志鲜明,也就是所谓的“声口如闻”。这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成功典型。基于此,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牢牢把握章回体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优势,采用“以解读语言描写为主,动作描写为辅”的新策略。第七段讲的是动作描写,前后差别不大,不再赘述。以下就重点谈谈围绕“语言描写”所展开的第三段教学的新方法。

教学,是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知浅到知深的过程,节选小说更是承担了学生从“此篇”达“整部”的使命。教师个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学生阅读整部小说的角度和方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了正确的切入视角和合理的解读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整部小说时,就很容易进入小说所营造的氛围。笔者以“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为主问题,让学生直接将洪教头说的话都找出来,共三句:

①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②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③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接着,以这三句話为靶心,从五个角度展开品读。

第一层:圈点批注练朗读。清代文学家金圣叹以批点《水浒传》闻名,笔者在课堂上引入“圈点批注”这一传统阅读策略。第一句中,洪教头轻视林冲是一个 “犯人”,而柴进却对一个犯人杀鸡宰羊、厚礼款待,洪教头内心非常恼恨、嫉妒林冲;第二句中,洪教头进一步攻歼林冲“依草附木” “冒称武师” “骗吃骗喝”,污蔑他是“骗子”;第三句中,洪教头“偏不信他”,正式向林冲宣战。对这些关键词的咀嚼,帮助学生初步领略到洪教头的傲慢无礼、粗鲁暴躁。

第二层:提示语中读人物。有了以上铺垫,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提示语,发现第一句只有说话的对象,第二句加上了表情“冷笑”,第三句有了动作“跳起来”。随着情绪的不断升温,洪教头的外在表现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学生在提示语的层递中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朗读更有立体感,同时也获得了新的阅读策略。

第三层:人物性格多样性。教学到此处,笔者抛出一个问题:洪教头和林冲之前认识吗?既然往日无冤,近日无仇,那他为何如此恼恨林冲?经过讨论,学生自会发现洪教头说林冲不该被厚待,言下之意是:只有我洪某人才应该被厚待;说林冲是骗子,言下之意是:只有我洪某人才有真本事。洪教头虽然粗鲁,可说起话来也有自他狡猾之处。在这里,笔者轻轻宕开一笔,旨在让学生对洪教头这个人物形象认识更加全面,而非简单贴上“狂妄”的标签。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读者理应具备的眼光。

第四层:有意忽视说话对象。洪教头的这三句话明明是说给林冲听的,却句句对柴进说,不对林冲说。林冲明明在场,洪教头用意何在?这些藏在文字内容背后的信息,更让学生感受到洪教头的目中无人已达极致。

第五层:浓笔和淡笔的运用。此处将二人的话语同时出示:一个滔滔不绝,一个寥寥数字,林冲的谦虚忍让和洪教头狂妄自大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学生明白“反衬”这种写作手法。不止于此,人物的语言,是长是短,取决于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处境。林冲个性隐忍内敛,又是戴罪之身,初来乍到,自当谨言慎行;洪教头个性张扬跋扈,又是柴进的师父,以主人自居,讲起话来自然气焰嚣张。

作者建构故事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法把意图层层包装、圈圈环绕的过程;读者解读故事就是循着作者包装的方式和手法把故事层层剥开,圈圈解套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教师的手眼所在,就是筛选出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综观第二次教学,笔者把精力都花在对语言描写的分析上,从语言的方方面面品读人物形象,契合了章回体小说的文体特性。相比于之前的老套路,学生在目标通透的深度学习中,步步贴近小说人物,看清人物面貌,进而直抵人物内心。相信有了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畅游小说世界时,自会手握一把开启人物心门的金钥匙。

三、章回体小说教与学的整本书意识

在教学章回体小说时,教师所教是眼前的节选篇目,而内心所系念的,应该是更为宏大的整部作品。根据本课例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人物性格和文字魅力两方面去搭建整本阅读的桥梁。

(一)性格的追踪阅读

讲到性格,现代小说理论又做了一个区分。性格在作品当中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性格是指在表现过程当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从出场到作品结束都是一种性格。但有的小说中人物性格会变化,出场时候的性格和作品结束时候性格已经不一样了,甚至完全不同,我们常常把这样的性格叫作动态性格。本课例中的主人公林冲就是典型的动态性格。在教学时,当学生深度感知到林冲“忍”的核心性格后,笔者巧妙设疑:林冲如此之“忍”,跟他名字里的“冲”实在不相符合。《水浒传》中,林冲是一直都在“忍”吗?在这个故事之前或之后,他“冲”过没有?以此为悬念,启动学生对《水浒传》中林冲这一人物的阅读追踪。从人物入手,充分发挥节选课文的“引子”作用,带动对整本书的“开垦”。

(二)文字的独特魅力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扉页写道:这个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影视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更便捷地接触到各类文学名著,像《水浒传》这样经典的章回体小说,很多都被翻拍成了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学生为了省却文字阅读的费时劳力,往往选择“看剧”这条捷径,舍弃书面阅读已成常态。在本课的最后,笔者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有关“棒打”的片段,让学生对比课文第七段,发现其中的差异。在视频技术与文字艺术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视频侧重描述打斗场面的视觉冲击,而文字更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的描写,不但打出了人物的性格、武艺和品行,还打出了慢镜头特写的效果,这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是原著不可替代的原因。

一部名著,一门学问。这些来自章回体小说的节选课文底蕴深厚,以普通方法教之会步入杂芜的歧途。紧握人物形象,钻出一口井,深度发掘,好过对整篇课文不加节制的开垦。手中有点,心中有篇,胸中有部,从语言描写的一个点,到活灵活现的一个人,再到气势恢宏的一部书,这或许是章回体小说教学的一条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刘汉波. 格物: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钥匙[J]. 名作欣赏, 2007(19):42~44.

[4] 李虹.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析[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5(3):85~85.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浅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叶子》中的人性之美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论沈从文笔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因素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共时性与历时性视点对小说人物塑造的意义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