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渗透思想方法
2019-07-08郭松于静
郭松 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90~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初步建构分数概念,理解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课前交流:
师:在老师的描述中,猜一猜这个人物是谁?他生在东海之滨,无父无母,饱受日月精华,海水拍打,在一块石头中诞生……
生:孙悟空。
师:后来他到了花果山,再后来——
生:他做了美猴王,最后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师:哦,这就是《西游记》。和他一起去取经的还有谁?
生:猪八戒,沙僧,还有一匹白龙马。
师:下面我们就从在《西游记》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这节数学课好吗?
生: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引发冲突
(PPT播放《偷吃人参果》。)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孙悟空的问题:“如果摘了9个人参果,兄弟3人该怎么分?”同学们,你们能帮他分一分吗?
生:9÷3=3(个)。
师:这种分法在数学中就叫做——
生:平均分。
师:我们看看八戒是怎样想的。八戒说:“我最胖,我吃7个,你们2人每人一个!”请问这样分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平均分。
师:孙悟空又说:“如果摘了6个人参果,兄弟3人该怎么分?”
生:6÷3=2(个)。
师:这种分发是——
生:平均分。
师:孙悟空再次说道:“我只摘回来4个,咱们3人该怎样分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把人参果切开分。
师:首先每人能分到几个?
生:1个。
师:每人分到1个,还剩几个?
生:还剩下1个。
师:孙悟空是大师兄,非常谦让说:“剩下一个我不吃了,你们2人分了它吧。”八戒和沙僧2人该怎么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师:我看看八戒是怎么说的,他说:“我们每人一半,公平吗?”
生:公平。
师:八戒说切了它,每人一半。看看这样切行不行?
(课件演示。)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人参果上面小,下面大。
师:不是一样大,也就是不是——
生:不是平均分。
师:要想分得公平,就必须要平均分。那该怎样切才是平均分呢?
生:竖着切。
师:竖着切就是平均分了吗?
生:不是,要切的两面都一样大。
(课件演示。)
師:终于分好了,他们2人可以吃人参果了,悟空又跑出来问道:“一半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可以用0.5表示。
师:可以用小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可以用表示。
师:你是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数字?
生:生活中。
生:书上。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人们用这样的数字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样的数是怎样产生的。
(课件演示分数的产生,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析】用动画和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两个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个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强调“平均分”是为后面分数的产生奠定基础,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直观排除冲突
(一)情境探索,教学例1
1.课件演示,感受二分之一的由来。
师:沙僧告诉我们:把一个人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人参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师: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同学们,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沙僧说的这句话你理解吗?和你的同桌讨论交流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对这个数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
师:经过讨论,你们对这句话和这个新认识的分数有哪些疑问?
生:下面的2表示什么呢?
生:为什么中间有个横线呢?
…………
师:我们现在来解决这些疑问。把一个人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人参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平均分”,另一个是“它”。在分数中这个横线叫做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将人参果平均分成了2份,分数中的2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分数中的1表示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分数该怎样书写呢?(生回答。)
师:应该先写分数线。因为这样写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分数的含义,也可以写得更加整齐。
(教学写法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知识点平行延伸。
师:一半人参果可以这样用分数表示,其他的物体被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这样表示吗?
生:可以。
(课件出示:孙悟空分月饼。)
师:谁能完整的表达?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3.实践分物,体会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知道这个数字是怎样产生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呢?
生:想。
师:同学们手中有各种形状的学具卡,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折一折,把学具卡平均分成2份,感受一下的由来,然后按照“把(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的句式表达出来。
(教师板贴词条:“把(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学生动手实践后展示。)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左边一半是这个圆的,右边一半也是这个圆的,这两个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生:两个合起来是1,因为两个一半的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圆,就能用整数1表示了。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是圆,哪位同学用的是正方形?展示一下。
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这两种分法都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两种方法都是平均分。
师:一个图形不管用怎样的方法,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用长方形的同学也展示一下吧。
(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折得到第一种分法吗?
生:不能。
师:那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呢?
生:是的。
【评析】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从实物延伸到图形,从直观延伸到抽象,层层递进,初步理解分数的产生及分数的意义。
(二)整合文本,教学例2
1.拓展分物,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刚刚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物创造了二分之一,你们还想不想创造出其他的分数呢?
生:想。
师:那你们觉得再创造出几分之一比较容易?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四分之一比较容易?
生:因为把我们刚刚创造出的二分之一再对折一次,就创造了四分之一。
师:那同学们就用学具卡创造出一个四分之一好吗?请同学们动手做起来吧。
师:同学们创造出了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互相用句式说一说。
(点名汇报,应用“教学助手——随堂直播”将学生作品展示到大屏幕上。)
生: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一个图形只能被平均分成2份或4份吗?还可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
生:还能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六分之一。
生:还能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八分之一。
…………
2.练习。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练习题。
(课件出示。)
判断下列哪个图中涂色的部分可以用表示?可以的画√,不可以的画×。
师:第一幅图可以吗?谁能说一说原因?
生:不可以,因为不是平均分。
师:第二幅图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三幅图呢?
生:不可以,因为涂色部分是三分之一。
师:第四幅图呢?
生:可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数学书91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师:题目中三分之一、五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不容易通过对折的方法创造出来,但是一个图形并不是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5份。
(教师演示:一个圆被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板书:。一个圆被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板书:。)
【评析】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同桌交流和教师拓展追问,学以致用,再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情境设疑,教学例3
1.直观认知,掌握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师:我们懂得了这么多分数的知识了,忘了偷吃人参果的那几位了,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课件:八戒问:大,还是大?)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交流一下,看看究竟是谁大呢?
生:二分之一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二分之一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中的一份,而四分之一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中的一份。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师:他说的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分数,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板书: >。)
生:哪个分母小,哪个分数就大。
生:分子相同。
师:你们发现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规律了吗?
生: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黑板上还有一些分数,我们用这个规律比比大小吧!
生:>。
(出示课件。)
2.练习。
师:同学们都学会这样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了吗?请马上独立完成9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评析】通过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判断出分数大小,发现规律,总结提炼出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应用所学规律,熟练操作。
三、回顾总结,交流体会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分数。
生:我知道了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生: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写法:分母写在分数线的下面,分子写在上面。
…………
师:这节课大家一定都有很多的收获,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习题。请用你今天的收获去完成这些习题,展示给你的家长看看,好不好?
师: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祝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去创造幸福完美的人生。
【评析】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再次将全课所学浮于脑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为今后的教学查缺补漏。
总评: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90~91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既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课内容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层次,突破重、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郭老师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点。授课过程将情境贯穿始终,从导入新知的探索到全课的总结,让学生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冲突,共谋解决办法。经过“教师讲解,初步了解,学生实践,合作探索,推理抽象,新知生成”的全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将知识点吃透、拿准。全课结束,学生好像在《西游记》的故事里漫游了一番,既有故事的趣味体验,又有数学知识的生成收获。这是教师比较有创意的一点。
2.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具相结合,相得益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师除了娴熟地运用了常规的教学课件,还使用了教学助手随堂直播的功能,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效果。同时,也没有抛弃传统。大家可以看到,教师发给学生的教具就是用普通的白纸制作而成,还有黑板上展示的词条,也是最简单的,我们笑称它们为“原生态”。虽然简单,但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使用的频率高、效果好,而且能呈现出最真实的课堂。从学生反应来看,效果是很好的。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觉得有趣味,同时这样的处理,也节省出很多的教学时间。这看出教师有较强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灵活的头脑和卓越的智慧。
3.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每位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那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但是,无论怎样去设计、去落实、去突破,最终都体现在学生身上。看学生是否学会,是否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本节课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回答问题或者知识检测都比较顺畅,说明我们的知识目标已经达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涂一涂”等形式进行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完成了技能目标。学生在郭教师的调动下,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达到了情感态度的要求。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到全体学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活动设置指向明确,环节衔接紧密,也保证了课堂的效率。
編辑∕韩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