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贤思齐教学相长

2019-07-08李文斌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课堂

倚枕夜阑无睡意,

凝窗对影有繁星,

夜愈深,

星愈亮……

当提笔梳理这一路赛程经历的点点滴滴时,就想起这段写在深夜的话。如今忆起那段经历,眼前依旧繁星点点,却不知道从哪一天,哪一时刻说起……

回想自己十余载从教历程,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他们犹如我成长路上的“繁星”,光耀路途,指点迷津。是他们的感染,让我的语文教学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踏实坚定的足迹。沐浴在“繁星”的光辉中,见贤思齐,教学相长。

见贤思齐,宜乎众矣

凌云北辰,引我入教坛的“北极星”——张凌辰

自入大学起,从教法课到微格课,从见习到实习,毫不夸张,从未见过男老师执教语文课,教学起点源于模仿,作为一名男师范生,同班女同学居多,见习实习所到学校,所遇导师皆为女性。故此,心生愿望,能有幸遇见一位男导师。在初登讲台之际,2005年5月,幸遇张凌辰老师。

张老师治学严谨,举手投足,言传身教散发着儒雅气质。

仍记得,初登讲台,张老师指导备课的场景。教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永生的眼睛》,那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感念良多。

教学《陈秉正的手》一课时,张老师开场便朗读起胡杨精神:“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震撼心扉的场景历历在目……执教《跳水》一课,张老师立足文本,关注“原文有改动”的细节,紧扣原文结尾,让学生猜测结尾,通过读写结合,给予学生亲近大作家托尔斯泰的机会,印象深刻……是他的启蒙让我感悟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他犹如“北极星”,照亮我做一名语文教师方向的路。

简约简单,启迪我教学的“启明星”——葛建奎

参加工作,我开始系统接触语文教学,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子”的活动,我有幸成为了葛建奎老师的徒弟,从那一刻起,每天都會去师父班级里 “蹭课”听。

听师父的课我受到的启发很多。走进师父的课堂,总会有收获。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是因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而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

《鸽血染红求救信》的细腻;《愚公移山》的文白对读;《“贱卖海张五”》的一篇带多篇比较阅读;《送别组诗》的群文阅读……每一课都各具特色。“简约与简单”是对花哨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课堂价值和获得价值的完美彰显,也是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他犹如“启明星”陪我教学相长,认识自我。

志可弘道,教学相研的“文曲星”——于志强

清瘦的面庞,浑厚的声线,每每听到于志强老师的讲座,都会被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研学思想所吸引。他的谦和与正直亦如他笔下端庄秀丽、敦厚雅致的书法。他是每位语文教育者心中的榜样,也是我成长路上的引领者。

2016年,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有幸加入到了于志强老师的工作室,成为其中的一员。“同课异构”“朗读策略”“课堂观察”“主题教学”“群文阅读”“提问策略”……这一系列的课题,开启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研学之旅,从单篇到单元,从一本到一类,从知识到策略……每一次认知的提升,都得益于于老师的指导与点拨。

尤其朗读教学,对语文老师而言,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记得参加“全国第九届师德演讲比赛”,准备阶段我得到了于老师的指导,从命题演讲的整体把握,到细节之处语气语调的适情适当,再到体态语的运用,一一给予我点拨。能获得国赛第一名的成绩,倾注着于老师的心血。

他犹如“文曲星”,开启我教研相承的心门。

研艺修身,达观博雅的“紫微星”——杨修宝

一手娴熟的钢琴曲,一曲动情的歌唱,近其人,研艺修身中,仰慕其境……

一席话深入浅出,一篇文透彻肌理,近其道,研艺修身中,如沐春风……

初见杨修宝老师是在2007年的一次语文教学观摩会。清晰记得杨老师在活动中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黑色的日记本,将这一天的收获与灵感都认认真真地落实到笔端。虽一面之缘,但印象极为深刻。

随后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地参加省里的培训活动,多次听杨老师的讲座,获益良多……

2018年3月,接到参加省选拔赛通知,最终有幸代表黑龙江省参赛很是欣喜,更为振奋的是相隔十载,杨老师能成为我的导师,心里的喜悦难于言表,只感“梦想成真”的神奇。

杨老师作为省教研员,却始终扎根课堂。在与杨老师磨课的过程中,我被他那深厚的教学功底,睿智的教学思维,独到的教学理念所折服。他常说语文教学要立足“文体意识”,将散文教成散文,将小说教成小说,将诗歌教成诗歌……切莫“千课一面”。知行合一的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全国十大名师的评选中,杨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震撼四座。教学设计指向小说文体意识,紧扣吴敬梓人物刻画的笔法,围绕严监生举起“两根手指”的标志性动作,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语言习得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感受“反复”的力量。

本次我执教《短诗三首》一课获得佳绩,幸得杨修宝老师的言传身教,赛前的谈话,让我渐悟了面对大赛“自信”的可贵;备课的过程,教我学会了理答的要义;挫败失落时,帮我梳理思路……

他犹如“紫微星”,让我更上一层楼。

成长的路上,遇见的每位同行的师者,都是我前行的引路之“星”。王传贤老师《燕子专列》词语教学的恰切;吕宝刚老师《七律·长征》朗读教学的情韵;张安龙老师《生命,生命》师生的共情;赵昭老师《匆匆》的入情入境……篇章有限,但感激不尽!

教学相长,精进教艺

作为青年教师,学校的培养与引领,让我有幸参加国赛。获得这份荣誉,得益于学校这片沃土的给养。课堂是教师淬炼教学技艺、汲取教学智慧的沃土,我的成长都是在一节节语文课上,在教学相长中应运而生的!

一、模课,成长的“起跑点”

对于新教师而言,“模”是学会上课的基础。所谓“模课”,顾名思义就是模仿优秀教师上课,模其教态,模其理答,模其技艺……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7年大学毕业,入职师范附小,我便开启了“模课”之旅。

入职之初学校便组织了“师徒结对子”的拜师仪式。在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下。我开始系统地了解语文教学。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我吸收名师课堂精华,不断地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多听、多看是模课的不二法门。

学校每学期都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观摩活动,校内的“推门课”“一师一优课”“骨干教师引领课”,校外的“百花奖”“创优杯”“精英杯”等都为我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身临其境,模教态的言谈举止,模教学的理答引导,模板书的凝练布局……

学校的优秀教案共享,让我从模仿中品味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与走进课堂不同,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许多精彩瞬间时间久了容易遗忘,而教案是固化的文字课堂。可以像读书一样反复地品鉴,推敲琢磨精彩瞬间。

与此同时,我还可以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学习名家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于永正老师的贴近生活的词语教学;贾志敏老师习作教学面批的功力;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的共情;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的魅力……条条大路通语文,名家名师的风格皆是对语文教学的多元探求,沉浸其中,我在“模课”中丰盈自己。

模课不是完全的复制粘贴,而是依学情、文本、教师三者统一而整合,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同时,模课不仅要关注课堂内,更要关注课堂外的自我成长。

在模课中我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向。结合自身特点,我立足国学经典创建了“国学诵读特色班”,班级内组建了特色小组:文学小组、书法小组、诵读小组……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启了联动分享、互促成长的模式。教师为兴趣点和支撑点,提供相关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分组,并为小组搭建分享的平台,如班里的书法展、微视爱诵读、文学选读会、日记漂流瓶、今天我主讲等特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我通过不断地丰富自己,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选择兴趣爱好的空间,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我自学了竖笛、口琴、二胡,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同时感染身边的学生。我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的大型诵读活动,不论是激情澎湃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还是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或是激人奋进的《少年中国说》……诵读的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全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工作中,学校排演的大型音舞诗画《国家》给教育部基教司李天顺司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模课是厚积薄发的起点,亦是丰盈自我回馈课堂的关键点,模中感悟,悟中厚积。

二、备课,成长的“着力点”

从校级的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到参加哈尔滨市首届“杏坛杯”,到市首届素养大赛的磨砺与锻炼,再到黑龙江省第三届“精英杯”教学比赛的历程,我渐渐从“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语文教学中隐约见到了路径,开始思考语文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课堂教学设计中反思自己的备课,开始关注从学的角度去设计“教”,以学为导向反观自己的设计,审视课堂教学,并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整理成文稿:《教与文,学与文》《语文教学的“还原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通过论文的方式形成可行性的路径,回馈自己的课堂。

为进一步提升自我,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我订阅、购买了教育教学的专业刊物书籍。平时空余时间,我喜欢展宣调墨写写毛笔字。启功先生曾说,临习书法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大道至简说来与语文教学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教语文,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从文体本身入手。识体适体,散文、诗歌、小说……体不同,设计如服饰,教学若裁剪,因体而异,适体而定,适龄而教。

从学知识到学语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就是语用构建与运用,这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核心素养的导引下,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四有好老师”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立足语文知识与语用之间的关系,执教《长城》一课。结合单元课文间的语用关联,我立足“联想”,通过勾連的方式拓引资料,丰厚历史积淀,力求将平面的课文变得立体。《三峡之秋》一课立足“朗读想象”,通过“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等一系列短语的使用,让学生感受短语与“黄河变得热烈了”之间的关系,通过变换朗读形式,感受短语力量。

三、磨课,成长的“支撑点”

“磨课”是集体智慧助力个人成长的“支撑点”。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在知行合一中不断螺旋上升“知”与“行”的过程,进而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艺。通常情况下“磨课”会出现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的准备中,通过本次参加“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暨课堂展示”活动我对磨课深有体会。

“磨课”磨什么?

磨认知。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忌讳千篇一律,千课一面,立足文体、学情、学段等客观实际,磨掉自己的主观,磨掉僵化的自我,力求教学源头活水,活学活用,活用活教。

磨技艺。教学技艺是教师精进教学的途径。正所谓艺不压身,除了丰厚自己的教学思想外,还要丰富自我。磨自己的教师基本功。我每日练字,已有15年,参与编著了《黑龙江省语文写字丛书》,在语文教学中我将写字指导和学校习字十分钟相结合,通过实践精进自己识字、写字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磨自己的写作能力。2012年12月我开始了手机随笔,每天利用零散的时间记录自己的感悟,目前,一共写了近千篇随笔。在我的陪伴下,学生开始不畏惧写作,模仿《论语》写语录体,模仿诗歌写歌谣,模仿成语写寓言……课余时间我还磨朗读能力。利用“为你诵读”“为你读诗”等app平台,开播了“李文斌诵读坊”,班级许多学生每日坚持诵读活动,朗读诗文、讲有声故事、创作原创有声小说,而且有的学生已经成为了网络小主播,开办了自己的有声读物栏目,深受听者的喜爱。

其实“磨课”的实质不是磨“课”,而是通过“磨”教师的自我成长,进而促进学生成长,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共生。

“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都只对了一半。教与学,学与教始终是共生互融的关系,教师要力求教就是学,学亦是教。只有兼顾了“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才会真正地成为语文的共生体。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