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2019-07-08胡央平
胡央平
【摘要】作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比较”为支架能逐渐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把“比较”运用在课文题目处、语言特色处、谋篇布局处,使学生能精确把握文本的表现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激活和发展。
【关键词】比较;思辨;阅读教学
潘勇教授在《“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对美国大学在华招生考试的深度透视》一文中对美国大学在华招生考试的情况作了深度透视。他指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陷是在‘比较和评价论点题型中,正确率仅为23.3%。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剥离表象和判断不同作者的观点,这种从联系和区别中作出独立评论的题型因明显的思维批判性而挑战中国学生的思想力,成为其难于掩盖或遮蔽的‘最大软肋。”
潘教授的觀点,就是倡导思辨性阅读。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比较”为支架能逐渐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习惯和能力。
一、在课文题目处比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地问、比,对于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感受语言的精辟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比较疑问,甄别优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常常引导学生质疑。引导质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还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学生质疑的时候,引导学生把质疑的问题归类,在归类的同时进行比较,甄别疑问的优劣,从而发展思维。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笔者采取提问式教学。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什么叫‘呼风唤雨?”生:“为什么叫‘呼风唤雨的世纪?”生:“是谁来呼风唤雨?”生:“什么叫‘世纪?”……师:“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分类,分成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问题,你们觉得可以怎么分?”生:“‘什么叫“呼风唤雨”?和‘什么叫“世纪”?是一星级问题,‘是谁来呼风唤雨?是二星级问题,‘为什么叫“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三星级问题。”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一星级问题是词语解释,比较简单,二星级问题能从书中找到答案,三星级问题是需要我们探究的。”师:“说得有理有据,真了不起。读着读着,希望你们有更多的三星级问题蹦出来……”
上述片段旨在引导学生质疑,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短短几分钟的课题质疑,却进行了一次甄别、归类的思维训练,并初步抓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上的一条主线索,可谓一举多得。
(二)比较课题,感受精辟
课文题目是对课文主旨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有时课题中的一两个字稍作改动,就会和文章的内容发生很大的出入。所以经常进行不同选题和原课题的比较,不仅可以感受原课题的精辟,而且能训练学生在作文选题时做到贴切、精准。
二、在语言特色处比较
(一)比较语言形式,体会特点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时,抓住了两处特殊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其语言特点。
语段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看着我,我的母亲……”
这种形式的语段很特别,在小学课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作者将“我的母亲”放在句末,并且反复出现。王老师凭着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发现了这一特点,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又转变了学生对文本的观察角度,还培养了学生对作品的审视态度。
(二)比较表达方式,品味妙处
如一位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聚焦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体会其表达之妙。
师:自由地朗读这段话,你从中发现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生:前半句都是“想要做什么”,后半句都是“就做什么”。
师:是呀,前面说好,后面都要重复着说一边。是不是太啰嗦了,我把它改简洁了一点,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写法好?先自己思考下,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倭瓜爬上架,爬上房。黄瓜按自己的意愿开花、结瓜。玉米任由自己长高。”
生:我觉得还是课文中的写法好。我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生:我也觉得第一段的写法好。那时的萧红还是个小孩子,小孩子就是这样说话的,而第二种写法感觉是大人的口吻。
生:我也觉得第一段的写法好。我从中读出了萧红那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
这位老师善于发现文本的言语特点,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通过巧妙地比较,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感受简单反复的文字背后作者那份自由愉悦的心情,走进作者的内心“回忆童年、怀念祖父”。
三、在谋篇布局处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谋篇布局的精巧,不能简单地进行课文结构的学习和分析,而是应该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
(一)比较结构特点,领悟精妙
有些课文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显而易见;而有些文章的结构却需要教师以“比较”这个支架进行启发、点拨。
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笔者引领学生重点先学打虎,学完后组织学生讨论:“除了打虎外,作者花了近三分之二的笔墨去写在酒店吃饭喝酒的事,这跟打虎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后,经过讨论比较,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
(二)比较材料顺序,揣摩精巧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作者杏林子选取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三个事例,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把文章的三个事例调换了顺序,把“静听心跳”放到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揣摩材料排序的精巧。通过比较,学生最终明白作者由物及人、以小见大的独特构思。
【参考文献】
[1]潘勇.“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对美国大学在华招生考试的深度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