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2019-07-08
昨天趁着周末天气好,我带着女儿去公园体验了户外野餐。
刚铺好野餐布、摆放好午饭和点心,女儿悄咪咪地用手肘戳我,眼神示意我:“妈妈,你看。”
我顺着她的眼神看过去,好家伙,这排场,是公主出宫秋游来了?
小公主坐在粉色的卡通凳上,面前摆了张粉色的小桌子,而野餐布上跪坐了好几个大人。
妈妈左手端着小点心右手拿着勺,一口一口喂着女儿。
奶奶和外婆在一边盯着,时不时说一句:“喂慢点!”“哎哟我小孙女真可爱,吃了蛋糕以后更漂亮。”“宝贝真棒!”
爸爸冲着奶粉,爷爷在一旁给小公主收拾散落一地的玩具……
礼仪大师威廉·汉森曾说过:“善于观察的人,只需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一日三餐,看似永远循规蹈矩,却蕴藏着父母和孩子的教养。
前段时间读尹建莉老师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现在想来,也不无道理。
美国一个教育机构曾经就“哪些因素能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更重要。
那就是,餐桌教育。
你是不是很奇怪:让孩子在学习上获得高分的途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影响孩子学习高分因素的,不是课桌,而是餐桌。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当中国家庭、韩国家庭和美国家庭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父母和孩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餐桌上的中国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餐桌上的表现好比服务员,如果桌子上还有老年人的话,那么简直堪比“海底捞”的服务员。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场景:老年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碗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孩子吃饭;父母端着碗追赶着孩子,一遍又一遍地督促着孩子多吃。
然而,大多数孩子的脸上鲜有感恩的情绪,一脸不耐烦,更多的是嫌弃和反感。
玩着手里的玩具,嘴里含着饭半个小时都不咽下去,觉得自己“小皇帝”般的行为是理所当然。
餐桌上的韩国孩子
韩国的父母在餐桌上的表现是“长者”。
家里年纪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饭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从老及幼的顺序给屋内的人盛饭端饭添饭。
完毕,还要目不斜视,端庄落座,恭恭敬敬地对饭桌上的长辈们说:“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顿丰富的饭菜。”
韩国的孩子吃饭时,怀着的是一颗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餐桌上的美国孩子
美国的父母在餐桌上的表现更像是朋友。
在孩子能拿得动勺子时,父母就不会再给孩子喂饭。
对于孩子吃饭的喜好,美国父母只是提出建议,至于最终孩子是喜欢肉还是喜欢蔬菜,他们是从来不管的,孩子吃多少饭,父母更不愿意再管。
因为在美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已经可以为自己负责了,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美国的孩子吃饭时,表现的是一种独立的品格。
说这三个故事,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生搬硬套韩国、美国家庭的餐桌文化,而是想表达: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餐桌时间对孩子的影响。
韩国的家庭利用餐桌时间让孩子懂得感恩,美国的家庭则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
中国父母在餐桌上唯一关心的就是孩子是否吃饱和吃好,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餐桌教育”。
事实上,相比把喂饱孩子放在第一位,我们更应该注重“吃饱”以外的东西。
比如让孩子知道,主动吃饭并享受餐点带来的愉悦,遵守该有的用餐礼仪,和妈妈一起收拾餐桌,学着父亲的模样在餐桌上接待客人等等。
你得让孩子明白:每一餐饭都来之不易,你要学会回报他人,学会爱别人。
要说中国父母不懂得利用餐桌来教育孩子,也不尽然。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却是一场令人生畏的批判会。
“上次考试成绩出来了吗?多少分?”
“是不是和同学闹矛盾了?我就知道你这孩子不让人省心。”
“我跟你说话呢,你听不见还是怎么回事?”
结果呢,越说越气,大人伤神,小孩伤胃,全家伤心。
作家章红曾讲过和女儿秋秋的餐桌故事。
有一次,秋秋吃了一口青椒,就赶紧把嘴对着坐在她旁边的爸爸的手臂上,使劲哈气。
秋爸问:“你这是在干嘛?”
“啊!好辣,我要把辣传给你的胳膊。”秋秋边说,边继续哈气。
秋爸就用另一只胳膊使劲扇秋秋哈气的地方,嘴里叫着:“好辣!好辣!”然后顺手拿起一只圆珠笔,在那处画了一只伸出来的舌头,表示那儿辣得简直受不了,舌头在拼命喘气。
惹得秋秋咯吱咯吱地笑,吃光了满满一大碗饭。
还有一次,饭桌上有道菜是炒海带条,深绿的颜色,整齐的长条。
秋秋看见了,说“哇!这好像电影胶片!”
她夹了一块海带放进嘴里,嚼完咽下后张大嘴问妈妈:“你从我嘴里看到了什么?”
章红有些纳闷:“看到了什么?嗯……舌头、牙齿、口腔。”
秋秋失望地闭上嘴,抱怨到:“这电影胶片真奇怪,居然放不出电影来。”
你看,这些餐桌对话都不是什么微言大义,和所有家庭一样,都是由孩子的奇思妙想构筑的愉快的时光。
可我相信,总会有一些父母会皱着眉头厉声斥責:“干什么玩意呢,好好吃饭。”
餐桌教育≠在餐桌上和孩子讲大道理,陪孩子玩也是教育。
孩子总是用率真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事物,家长何不把主观的视角放在一边,去配合孩子演一场寓教于乐的小把戏。
《厨房的哲学家》一书里,布里亚·撒瓦兰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与其他场合相比,餐桌旁的时光最有趣。”
好的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越是有趣的事物,有趣的场所,对孩子的影响越是深刻久远。
李嘉诚曾说:“无论多忙,每个星期我们一家人都会一起吃个饭。以前99%的时间,我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现在1/3的时间是谈论生意,2/3的时间,依然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餐桌时光,是一天中最好的亲子教育时机。
因为孩子正是从餐桌上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享受吃饭的乐趣,感受父母的陪伴和那份谁也代替不了的亲密无间的爱。
当你为了孩子的教育东奔西走、无所适从,为何不尝试一下,从陪着孩子一起在餐桌边坐下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