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面条递嬗意大利面条(一)
2019-07-08吴正格
吴正格
关于意大利面条,早已流传的说法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元朝的中国传到意大利的。这作为中意两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令人欣赏。但前提是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对此,中外学者存有争议。这须先作正溯,本文议题才能成立。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
许多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如南开大学教授杨志玖《马克·波罗在中国》,德国汉学家福格尔的《马克·波罗到中国:货币、食盐、税收方面的新证据》等,单看其标题,结论就一目了然。否认的声音也不少。如徐尔蔓(德国)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到过中国,他在中国17年的历史是荒谬的捏造,是为游说而编排的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克鲁纳斯(英国)在《马克·波罗到过中国吗?》的文字也提出以下四点质疑。
1. 中国史籍中没有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记载。2. 《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中充满着可疑的统计数目。3. 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汉字印刷术和茶,书中均无记载,4. 书中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他可能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中国学界未见有人对此有明确的否认态度,但对马可·波罗奉使云南的途径路线有有歧义。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马可·波罗不大可能根本没到过中国。但《游记》不是信史,许多地方是夸张的。如他和元朝皇帝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他长期当地方官;有些地方,他可能亲自到过,有的地方可能是依据别人的记录(摘引1991年在北京举行的“马可·波罗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发言)。
其实是《游记》引发质疑,就将马可·波罗连带到是否来过中国的争议中。但从他是商人或经商的角度,他来过中国是可信的。原因是,元朝以通商起国,商利为前驱,兵戎为后盾,史籍中盖斑斑可考者。元朝与欧土结络,开肇了中欧通商之先。为欧商涉足中国提供了交通、过境、驿站等便利。尤其是忽必烈的对外通商。延攬外国人的政策,导致欧风东渐,使元朝成为中欧商贸乃至文化、科技交流的少有发展时期。因此。那时意大利人来中国经商(或传教、做官)者为数不少。“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之一《中国商业史》(王孝通著),其中“元代商人之种类一节就记:“当时欧人来中国者,多为经商而来,其中著名之人物,如马可·波罗(Marcopdio)、阿多利克(Frarodoric)、白果拉蒂(F·B·Pegolotti)等,均系意大利人,远来中国,或做官或经商或传教。彼等回国以后。俱著有游记。记载当时中国社会实业风俗颇详。于是欧洲人士,诵读其书,始知中国为东亚大国。”(见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新版,第149页)这段引文,即是史载,故而从信。
还要说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也有语言障碍,更不能查阅文献而获得凭证。他书写水平尚逊,不然《游记》不会由他口述使人代录。书中内容大凡是他的亲历见闻,也有接触蒙古人、色目人(外藩人)或波斯商人那里获悉的“二手资料”综合而成。不必苛求他能准确地把脉元朝,这与时今学者引经据典地考察元朝自然存在学术差距。书中有些描述失切失准,但不等于无中生有或言之无物,即使夸张的背后也是事物本相的某种遗留。故而书中一些段落曾被学者们引为史据。识者自知,不赘。要说的是,《游记》中约有8/10的篇幅表述元朝,波罗先生却被认为没来过或避开或绕过时兴对外通商又欢迎外商的元朝,反倒令人质疑。
面条“由中传意”的几种说法
其一,前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说:“同意大利朋友在一起吃面条,他们总爱说意大利面条来自中国,是当年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意大利的。”(《意大利散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8)觇见,连意大利朋友也如是说,这就不是我们的“孤证”,而是中意两国人们的相互印证。
第二,日本人伊藤式在《亚洲美食之旅》书中说。面条起源于中国或中亚地区,后来传入阿拉伯帝国,在该帝国统治西西里岛(属于意大利)期间,中国面条经阿拉伯人传入这个地中海最大之岛——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因为阿拉伯帝国在阿拔斯王朝末期,即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该帝国灭亡。这也正是忽必烈将要继大汗位,西西里岛“解放”使意图与即将建立的元朝通好、通商之期。马可·波罗能在“元世祖至元年间来到中国”(丁德元《北京史通论》语),即与这时势背景相关。再则,阿拉伯人因宗教信仰,有着悠久的民族食俗,他们除与外域做贸易或中转商事,难见有收纳外域食俗的成例。所以,外国学者们认为还是马可·波罗将中国面条传到意大利的。
第三,有学者指出,《游记》中记载了元朝的“线面”。认为是干制的挂面;挂面易于保存,可携带远行,又便于及时充餐——这应该是马可波罗将中国面条带到意大利的可能。然而,查阅梁生智译的《游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未见有“线面”,但有“面条”之记。是不是之前《游记》的外文版中记有“线面”,后来转译时就译成“面条”?这样译也不算错。但从研究的角度看,干制的挂面和常谓的面条是有区别的。马可·波罗不可能也无法将湿制的面条带到意大利。
问题是,面条“由中传意”虽已成中外舆情,但在中文版的《游记》中却找不到依据,可能的原因是差池在先前《游记》的外文版。这话说起来又挺奇异。马可·波罗回国后,因商业冲突卷入威尼斯和热那亚两城人的海战中被俘。为了熬过狱中岁月,调节精神创伤,便凭回忆向结识的狱友鲁思悌口述了他在中国和东亚的见闻,这位善写小说的比萨战俘则用当时流行的法文代录在羊皮纸上,后来成为欧洲的畅销书。并被转译成十几种语言竟有140余种传抄译本。书中盛道中国之富庶的一些夸张语言,有马可·波罗亲近中国的猎奇心理,而容易感受印象所带来的意念倾重,也有代录、转译者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的发挥,这里更有为出书而扩大影响的欲图使然。这就使得《游记》的原文在后来被传抄、转译成颇多版本的过程中,“将一切障碍的注释和足以限制这种记述前进的材料,都予以删除”,有的删除多章,有的删除1/3(参见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版本》说明)。删除的不会是有关忽必烈、皇帝或元大都城之类的大事,而是诸如面条之类的小事。后来,当面条在意大利兴尚,并影响和扩播到整个欧洲时,才引起研究者们去考索哪位能人的“首开先河”?这样,他们就走进打开了神秘东方之门的各种版本的《游记》中,在未被删除的内容里找到了线索和答案。所以,面条“由中传意”先是欧人尤其是意大利人的说法。这虽然蠡测,但前引穆青的话应该是事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