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分析
2019-07-08侯凯
摘 要:文章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进行论述,发现想要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必须转变课程参与方面的认识,重视教学资源价值,积极开发出更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師,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和时代要求
素质是指一个人通过后天行为约束与指导逐渐形成的稳定属性,涵盖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包括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能够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且持续的影响。所以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意义延伸与重新认识。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培养,保证学生参与的课程教学工作价值可以发挥到最大,让学生可以通过训练与知识叠加的方式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且有效地对大学体育进行改革,对当前大学教育而言是不可省略的环节。在美国,素质教育理论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并成了其管理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素质教育在我国提出之后,也得到了相关人员的重视,并得到了全力的推广。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渗透不够
大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与夯实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所以体育教师在此阶段必须把好体育教学大关,帮助学生更为迅速地养成终身运动习惯,为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奠定更为扎实的身体素质基础。但是整个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缺乏,教师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沟通与互动频率较低、效果较差,很难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加上体育教师与校方领导根本就没有对素质教育这项工作的价值进行深刻认识,所以素质教育理念还无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很多大学体育课程安排较为单一,考核方式不够,学生在体育课程参与过程中刻板且没有想法,不仅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也给教师与校方提供的教学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缺乏系统合理性
为了让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运动天赋得到充分挖掘,很多高校设置了种类丰富的体育教学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这些体育项目的价值无法有效落实到学生身上。加上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缺乏系统管理,所以教学内容无法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限制了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个性化发展,也无法保证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课程安排的不科学性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体育知识学习和训练参与的积极性。
3.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效果考查一直沿用学期末考核的方式,整体来看,这种方法不够科学。长此以往,学生会根本不重视日常的课程学习,而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应付考核,这会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错误的认知,认为只要达到课程考核标准要求就算完成了体育课程的学习,殊不知大学体育课程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并逐渐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措施研究
1.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理念
想要大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工作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认知上提升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积极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配合相应的素质提升手段,让学生的体育教学参与度更高。大学在校生此时正处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逐渐在体育锻炼中学会自我控制,找到最适宜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
教师要想素质教育理念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应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防止不科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参与体育教学工作的兴趣,最终无法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注意挖掘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天赋,通过专业的指导,尽早开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促成工作。最后,纠正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上的认识偏差。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参与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课程的考核,其实不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指导与课程教育尽早养成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2.不断引进丰富大学体育教学的学习内容
对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可以让学生多样性的体育天赋与兴趣爱好得到满足,进而让体育课程安排获得更好的效果,提升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目前,很多大学因为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所以不仅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够高,甚至是完全为了应付学期末的课程测评。如果教师也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对课程教学的设置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那么体育教学工作根本无法发挥出其素质提升的效果。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教学手段、课程构成、教学内容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更为适合自己运动习惯的体育课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甚至可以对自身参与体育课程与锻炼种类进行个性化安排,让必修与选修课程可以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中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体育天赋与才能才会被更充分地挖掘,进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获得激发。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应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的自主权不断放大。校方应努力配合体育教师的工作,做好基础设置方面的筹备与建设工作,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方面的需求。
3.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讲解、示范、练习等基本步骤组成的,这种方式的基本流程是教师依然以自身为主体,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上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这种形式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发声,更不会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高效沟通与互动,因此也直接阻碍了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养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学习机器,对教师的安排全盘接受,但是这种接受是不含感情的,从科学角度上看这是一种多向性的资源浪费,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浪费了教师的精力,更是浪费了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学生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获得长进,培养出良好的运动习惯、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掌握更多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法等。教师则应扮演好一个教学工作的支撑者与引导者,利用一切科学、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并在整个参与过程中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教师进行互动,及时反馈自身对体育课程安排的认可程度,或是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给教师的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安排贡献意见,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安排进行更为科学的调整。
4.科学设置体育课程评测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是在学期末开展一次体育考核,达到及格水平的学生算是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因为这与应试教育模式基本相同——一切向成绩看齐。所以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并不看重体育课程参与过程中的素质养成、知识理解、方法掌握等内容,只看重自己最终是否可以通过考核标准,获得一个合格成绩。所以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日常的课程学习,而是以突击训练的方式在临近考核的几节课中拼命锻炼,达到考核标准。这个过程无法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激发出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也只是达成了浅层的目的,并未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寻找适宜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夯实自身的体育运动素质,并以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开展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积极迎接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革命的本钱,所以科学设置测评体系至关重要,较好的落实方式是将考核工作从学期末转移到每次课程上,让学生的日常体育课程参与直接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程,并在积极参与过程中改正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敷衍态度。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从中获取到的经验是大学体育教学在学生养成终身运动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与校方应积极沟通,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制订出更为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案与考核方式,剔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同时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完善教学计划、目标的拟定,素质教学背景下,通过体育训练与学习,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能被关注到,这些工作的有效落实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宝斯琴毕力格.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科技风,2019(4):20.
[2]吴青文.在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1):181.
作者简介:侯凯(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生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