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
2019-07-08刘帅干如云蓝小云
刘帅 干如云 蓝小云
摘 要: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并扶持脱贫攻坚工作。教育脱贫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资助体系只注重物质资助而忽视精神滋养,并不会帮助学生真正摆脱贫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向新型发展性资助模式转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发展性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
一、现行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助模式单一
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现有的保障性资助模式无法满足能力发展多方面的需要,资助维度应趋向多元化。
再者,只重“给予”不求“回报”的资助模式,易使受资助者产生坐享其成的错觉,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受资助者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和自立自强的品格。
2.社会参与度较低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以学校奖助学金为主。社会性资助所占的比重仅为8.33%,门槛偏高,惠及少数学生。导致政府及学校需承担大部分资助资金,增加二者经济压力,在帮扶学生的广度上有所限制。此外,现行资助工作中还存在贫困生界定模糊、助学金评定与发放不够透明公正、勤工助学岗位过少等问题。
二、发展性资助
发展性资助是指在现有的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的资助模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资助模式。发展性资助秉持“以学生为本,育成才学生”的理念,力求实现物质资助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三、如何实现过渡转型
1.思想教育——感恩理念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知恩图报是中华传统美德,高校可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但不是强求学生及时回报社会,而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爱传递下去。高校可鼓励受资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组织学生清洁校园环境,安排岗位协助教师工作等。学生还可走出校门“美化城市”、为养老院和特殊教育学校“送温暖”。
2.品德培养——诚信为本,实现精准扶贫
诚实守信是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可开展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举办图片展、知识竞赛等,宣讲诚信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学生的素养。
3.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因此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心理,从而消除精神贫困。比如,以学院为单位,安排辅导员或任课教师留意受资助学生的听课情况;也可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定期与受资助学生谈心;还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干部观察留意受资助学生生活状态。通过点对点的观察模式,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提出应对措施。
4.能力提高——磨炼自强意志,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发展性资助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可以开展自强自立主题教育活动,提供更多勤工助学或实习工作的机会,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自强档案,将其诚信、专业能力与评奖情况相结合进行客观测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应采用发展性资助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使人才培养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许力文.精神资助角度下的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
[2]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基金項目:发展性资助理念下的高效育人模式探究(2018SRIP0706)。
作者简介:刘帅(1998—),女,本科在读;
干如云(1998—),女,本科在读;
蓝小云(1998—),女,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