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时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效果评价
2019-07-06汪元斌陈婷婷
汪元斌 陈婷婷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时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效果。方法:患者均选自2017年5月-2018年5月到医院接受诊治的140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ICU住院时长、总住院时长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长仅为(0.73±0.15)d,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53±0.63)d,
且观察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最大变化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关节骨折的患者,让其接受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更适合患者在手术中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麻醉对自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而提升手术预后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 手术治疗; 不同麻醉方式; 预后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4-00-02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内钙的流失加速,导致极易发生骨折,髋关节骨折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疾病,多数老年患者在发生骨折的同时,往往伴有多种全身性疾病,在患者接受骨折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其全身的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麻醉方式,从而提升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以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1-3]。本次研究中,选取14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不同的麻醉方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选自2017年5月-2018年5月到医院接受诊治的140例
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的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疾病;排除标准:同时患有癌症、精神疾病、传染疾病等患者。按照试验要求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对照组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60~73岁,平均(74.14±2.15)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2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23例、脑梗死2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60~75岁,平均(74.19±2.55)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4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20例、脑梗死22例。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知晓本次研究的过程与目的,患者依从性较高。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实施手术前,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監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使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静脉注入丙泊酚(国药准字:J20080023;生产企业:Fresenius Kabi AB)2~2.5 mg/kg,芬太尼(国药准字:H42022076;生产企业: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3~5 μg/kg,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20113387;生产企业: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0.02~0.04 mg/kg,
维库溴铵(国药准字:H20063411;生产企业: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0.07~0.15 mg/kg。手术中使用异氟醚(注册证号:X19990127;生产企业:Abbott Laboratories Limited)持续吸入麻醉,并间断性的为患者补充维库溴铵与芬太尼等药物。
观察组患者接受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将患侧下肢放置于上,并采取屈膝屈髋,在患者的髂前上棘与脊柱棘突连线的交点处,选择一个穿刺点,在交点向L4旁开4 cm,注射1%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1022388;生产企业: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实施局部麻醉,借助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将针垂直穿刺约8 cm,随后让患者接受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应选在患者的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以及垂直线与骶裂孔连线的交点位置,实施局部麻醉后,再将穿刺针垂直进入,直至足背伸成功引出为宜,最后将0.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2620;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从穿刺点注入,在腰丛神经处注射25~35 ml,在坐骨神经处注射15~20 ml。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ICU住院时长、总住院时长及恶心、休克、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计算血流动力学最大变化率(SBP、DBP、HR),如:HR最大变化率=(HR最大值-HR最小值)/HR麻醉前值,数值越大说明生命体征波动越大。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长、总住院时长对比
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长仅为(0.73±0.15)d,对照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长为(1.53±0.63)d,且观察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最大变化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最大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