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含义、逻辑体系及意义
2019-07-06王立华
王立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315000)
十九大报告围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8的重大时代课题,首次提出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命题,并就其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理念、大国外交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等等。搞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梳理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架构,理顺各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找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方向,读懂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国际情怀。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含义、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含义
首先,从概念上搞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含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三个关键词,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需再次探讨,“新时代”和 “思想”是两个关键性的词。“新时代”在报告中被提及35次,堪称十九大最引人关注的热词。关于 “新时代”如何界定的问题,报告中予以了阐述。“新时代”包括三层含义:从民族的角度看,是中华民族由富到强、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从社会主义的角度看,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的时代;从国际影响力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时代。一句话概括,是中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引领民族走向富强、人民走向美好生活、国家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
为什么用 “思想”而不用 “理论”“观”作为中心词?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不同的用词究竟区别在哪里?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注重论断的阐述;“观”是指一些想法、观点,往往是侧重某个方面的看法;而 “思想”则具有创新性,是由一系列理论成果构成,理论之间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正如刘云山所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1]4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人类走向共产主义找到了实现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政党;也为人类迈向共产主义找到了实现的途径——暴力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马克思设想的“财产公共占有”变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引起中国的关注,并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并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国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诸多理论成果。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并赋予其不同的时代内容,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有过这样的评价:“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2]65时至今日,“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2]66。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会经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阶段。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首先要弄清楚新时代的历史起点问题。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并没找到关于新时代起点的具体时间。十八大以来到十九大之前,中央文献中出现较多的是 “新世纪新阶段”“战略机遇期”“新时期”,而 “新时代”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时代一般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为依据划分的时期,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理论成果也获得新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3]114。
能不能把十八大以来提到的 “新阶段”“新时期”理解为已经开始的 “新时代”?答案是肯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个时代课题,我们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酝酿、探索始自十八大,形成于十九大前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恰恰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理论成果的归纳、总结和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1]26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框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涵盖了阶段性目标、总目标、“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理念和发展核心等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又是如何构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下面可以用一张图表加以说明。
这张图表清晰地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框架,即以全面从严治党为顶层设计、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 “两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阶段性战略目标;“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分别隶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两翼”,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主轴。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目的是为了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翼”的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即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关注本国人民的福祉和命运,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
(一)全面从严治党位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首,统领和驾驭着整个思想体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12。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面对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提出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张。治党先治吏,从最初的遏制公款消费到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坚持 “老虎”“苍蝇”一起打,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力度和决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 “全面从严治党”的命题。“全面”从主体上不仅包括官吏,也包括普通党员在内;从内容上涉及到组织、作风、思想、制度、反腐倡廉等各个方面。除了理论教育外,在实践中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1]60。
(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 “两翼”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 “四个全面”的思想,而把 “四个全面”作为战略布局提出来,则是在次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4]248。至于三个举措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详细提及。9月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我们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它同全面深化改革一起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翅膀、两个轮子”[4]251。显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战略布局的 “两翼”地位被敲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与 “两翼”的有力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4]249,“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4]248。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首次提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国内经济匮乏、百姓温饱未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提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改革开放四十年,在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由不足温饱跨进了小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环境、社会以及人们价值观扭曲等问题。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一种 “异化”。这种 “异化”导致 “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5]。换句话说,人本身作为目的,在异化之下却变成了手段,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目的。为解决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由 “以人民为主体”逐步演变为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包括摆正人民的位置、服务人民的利益、突出人民的作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三个责任,其中就包括对人民的责任。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70,并多次强调要坚持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6]。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工作始终围绕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支不支持、拥不拥护和满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人民的作用,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都是围绕人民的切身利益展开的。
(四)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主轴或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7]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四次改变,每一次改变都是对时代作出的回应。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社会物资短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来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在钢铁、有色金属、船舶制造、建材、平板玻璃等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随着社会步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曾用 “十个更”来描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中包括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环境、子女成长等几个方面。新时代人民已不再满足于追求物质的 “量”,更注重追求生活的 “质”,即健康状况、幸福程度、生存环境等。2017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 “人民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的文章,再次印证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矛盾先于次要矛盾的解决。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要矛盾归结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简化为“人民美好生活”和 “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民,所以,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然成为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轴。
(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定位比较难,究竟哪个内涵更大?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其中包括五个 “加快”,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即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和宽领域的,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所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属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战略布局又一翼,包括完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法律体系涉及 “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涉及 “五位一体”的各个方面,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4]156。因此,社会总布局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主轴目标和“两翼”目标合力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 “两个一百年”目标,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阶段性的目标,又是一个贯穿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轴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四大战略布局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 “两翼”,“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9(简称治理现代化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9(简称法治化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的 “两步走”战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1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74;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现代化目标又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治理现代化目标)和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法治化目标)的配合。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首先,对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规划出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定位,突出了党的领导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两翼”地位,提出了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该思想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中心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细化为 “两步走”战略,到21世纪中叶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为那些既希望发展又想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召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约旦学者艾哈迈德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和现代化途径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因为中国在实践中充分考虑了自身国情”[8]。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中国摆脱了 “一穷二白”的状态,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 “中国奇迹”[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发展中国家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看到了立足本国国情同样可以开辟一条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发展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最后,力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得到世界的认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方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月联合国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写进联合国决议。11月联合国通过 “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和 “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决议,标志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再次被联合国所接受。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上升。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25。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首先,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在批评、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这一基本原理教条化,他说:“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10]此外,马克思当年设想的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跟中国的情况迥然不同,因此,中国在迈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情况,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要赋予中国特色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1]。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提出了2020-2050年社会发展 “两个阶段”的思想;在社会主要矛盾上,提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发展的问题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推向历史新高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 “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并把治党提升到制度、法律层面;从 “科学发展观”发展到 “新的发展理念”;由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 “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由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 “以人为本”到 “以人民为中心”;由 “依法治国”到 “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等等,无不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
(三)书写了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篇章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人类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却历经曲折。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曾让国际社会一度怀疑这条道路的生命力,而中国毅然扛起社会主义大旗,在国际社会的瞩目中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后,外界普遍认为,中国能在几十年创造出奇迹,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给不看好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以反击,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中国人民的发展,又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中国发展成就的取得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再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强大感召力。
2.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成功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国际共产主义历经挫折后,勇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给不看好社会主义的国家以有力还击。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说:“中国不可思议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在于,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2]埃及共产党总书记萨拉赫·阿兹利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走出了一条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道路,“成为了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13]。
3.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深化,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成果,启迪了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独立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思维模式都具有普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