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

2019-07-05孙兴洋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与地方发展紧紧相连,与就业创业密切相关。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需要高职院校把助力民族复兴视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使命,把协力产教融合作为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支撑,把聚力服务提升视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多元化、多路径培养人才,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社会,全面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孙兴洋(1964- ),男,江苏盐城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江苏  无锡  21402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20-05

全国教育大会前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无论是“密度”还是“力度”都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谋远虑,坚定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这既为我国的“大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助力民族复兴——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使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更加”的基本理念和“七个坚持”的基本原则,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是为了服务人民,人的发展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这与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一脉相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20年,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那时,我国将会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035年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面向2035目标描绘教育发展远景,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方向,对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民族复兴绝不是一句响亮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需要踏踏实实的奋斗。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千千万万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劳动者。换句话说,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使命,就是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设计和描绘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蓝图,在“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框架下,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就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而言,我们首要的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要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培养产业转型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而加快教育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正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那样,要建设专业化、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將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长效化;要强化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并将两者有机衔接起来,夯实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们,更要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开阔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把助力民族复兴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使命,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把着力深化改革作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协力产教融合——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支撑

在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此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等文件都给出了具体部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协力产教融合,需要政府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了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蓝图变为现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三是完善落实机制,依靠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

首先,政府要构建起产教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将产教融合发展要求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优化产教融合的目标、策略、路径和产业结构。高职院校则要通过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建立起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链,大力发展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注重对国际前沿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跟踪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设置预案。其次,政府要激励企业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政府要通过规划和政策的引领功能,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培训中心、教学工厂、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招聘基地。例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所在的无锡高新区,从2019年起将推进区内企业按照不少于职工总量的2%提供学徒岗位,按照与职业院校签订的合作协议和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学生(学徒)实训实习提供企业培训师、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再如,江苏太仓市政府则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企业参加职业教育改革以及质量评估,确保实践教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最后,政府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和策略,促使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鼓励企业向职业院校购买培训服务,捐赠教学设施设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等,并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年报,作为有关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指标。

(二)协力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要依托行业企业,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围绕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确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制订差别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层次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职、高职人才培养侧重技能,兼顾技术,按照职业人才培养标准,面向企业,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衔接本科人才培养,则应当侧重技术,兼顾技能,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培养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现场工程师;少数具有工程硕士等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则应当侧重培养技术应用,兼顾技术研究,将工程师职业资格要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支撑、引领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工程师。

二是要立足学校实际,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未来发展期盼,系统总结并逐步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要重点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为引领,立足学校已有的产教融合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实施对接“产业链”合作模式;要推进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支持校内部门和二级学院(系)以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开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班级与企业等多层面合作办学,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鼓励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场地;要让学校的专业与产业联姻、教师与企业结亲、学生与岗位配对,规定一个二级学院对接几家企业,一名教师对接几名企业专家并保证深入企业访问天数,一个部门对接地方政府几个职能部门,一名中层干部联系几名企业高管或地方政府一名职能部门负责人,让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真正落地落实;要策应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产教融合为途径、与行业对接的技术技能教育新机制。

三是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教学条件,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高职院校要坚持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实现充分就业,加强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基于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课程、技术培育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工程素质课程的统一;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行业、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装备为教学内容;要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删减陈旧的课程或课程内容,增加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有用性;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要符合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具体课程可以有所不同,但对于标准而言,都应实质等效;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和职业趋势,设置多样化课程模块,促进人才的分层次、多元化培养。

四是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建设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工程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相对于本科高校而言,高职院校更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請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建立起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同时,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增加工程背景,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聚力服务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

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适应地方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中职高职本科专硕充分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人才供给、技术革新、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四轮联动”的服务工作体系,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一)人力资源供给方面

一是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布局。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将专业建设规划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围绕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要建立起由地方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等行业和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调整评议制度,形成专业优化布局与动态调整新机制,集中力量办好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要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重点专业群建设规划,服务好地方创新发展的主干产业,建设好相应的专业集群;特别是大批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瞄准“中国制造2025”,注重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并做强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专业群;同时,要服务好不断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文商旅跨界融合,新零售、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并做大现代服务类(新商科)和文化创意类专业群。此外,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和新专业设置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促进专业的交叉融合,如在工科类专业中嵌入管理类、商科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强化育人需求导向,锻造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四有”学生。很多高职生入学之初,常常为自己“误入校门”而难过,甚至有的学生会“自抛自弃”,从此“一蹶不振”。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第一课”一定要重塑学生自信,矫正学生品格,提升学生认同,要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锻造工匠精神,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有用之材,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然,高职院校也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与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数据共享共用,运用大数据分析,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把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内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科技服务方面

一是着力提高协同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来推动科研型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共同搭建技术研究平台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助理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技能大师工作室,参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企业解决生产现场质量管理、技术工艺改进、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骨干培训等实际问题。可对接地方科协成立学校科协,建立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站(中心),开展科技服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或运用经济普查数据对相关行业发展提供研究报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客观、准确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撑。

二是继续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訓服务。高职院校要贴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服务行业标准,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以需求为导向,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与规划,完善培训保障条件,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流程,为提升企业培训服务水平和层次建立良好环境;要紧贴国家执业资格标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场所功能,开展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新技术推广培训;要紧贴行业标准开展培训,以行业为根基,研究地方产业面向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要求,以及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特点,了解、把握行业发展需要,紧跟行业主产业发展,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积极推进“双创”教育,培养青年创客人才。高职院校可建立创新创业学院独立运行机制,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要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此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培育青年创客人才。

(三)社区服务方面

高职院校应当融入地方,与地方资源共享共建。高职院校的体育馆、图书馆、运动场、教学实训设备,甚至网络、师资等教育资源,都应当向所在地社区、乡镇、农村全面开放,最终做到让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在人力和阵地上互联互通,有效拓展社区、乡村教育空间。要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要求,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乡村教育课程体系及网络资源建设,整体思考社区和乡村教育的目标、内容、活动、方法及评价,实现社区和乡村教育课程和课堂学习的“人文化”,满足居民(农民)多层次学习需求;要重视社区、乡村教学培训点建设,形成覆盖面宽、功能强、效率高、满足度大的社区、乡村终身教育网络。除了人才资源供给、科技服务和社区服务以外,在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在吸收先进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精华、传承历史文化经典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传播和辐射,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家国情怀,为提升地方形象和文化品位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张盖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校[N].科技日报,2019-02-25.

[2]宋凯.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的升级[N].中国教育报,2016-02-16.

[3]韩飞,高文智.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用分析[J].北方经贸,2019(1).

[4]汪义亚,徐自警,秦武峰.基于行业培训提升治理能力的内涵与机制[J].绿色科技,2018(23).

[5]蔡慧.创新驱动战略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6(28).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