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2019-07-05陈荣庄阮紫娟周敏
陈荣庄 阮紫娟 周敏
【摘要】 目的:探讨小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手法复位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手法在颈源性眩晕治疗应用中具有良好导向,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头晕、头疼、心悸、颈肩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小针刀; 手法; 颈源性眩晕; 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2.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2-0-03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头部疼痛疾病,主要由于颈椎或/和颈部软组织病变牵拉,患者头部出现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临床认为主要是颈部炎性物质、颈椎椎体位移、肌肉痉挛或神经压迫导致,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现代西医治疗颈源性眩晕无明确手段,主要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及消炎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不甚理想。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临床采用针灸加推拿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为了保障颈源性眩晕患者治疗权益,本文笔者特选取62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观察小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眩晕症诊断指南》中对颈源性眩晕的诊断依据,患者均伴有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视物模糊等症状,经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距变小,颈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曲度改变,环枕关节或寰枢关节半脱位,经确诊为颈源性眩晕;(2)患者均满18岁,具有良好的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阅读能力;(3)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4)患者均具备完整的病历资料。排除标准:
(1)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恶性肿瘤、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及体循环疾病者;(3)脑实质病变导致的眩晕,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眩晕患者;(4)精神类疾病患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25~68岁,平均(41.26±3.02)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7.22±1.34)个月。研究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22~70岁,平均(42.11±2.86)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7.43±1.2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项研究均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法复位治疗。采用揉、按、拿等手法先给予患者颈肩放松操作,主要作用部位在枕后小肌群与寰枢椎衔接部位的肌肉,放松5~10 min为宜,根据寰枢椎错位情况给予手法复位治疗,(1)旋转式错位:给予患者仰头摇正法,嘱患者仰卧位,保持低枕状,将拇指放置于患者患椎横突上,嘱患者头部上仰,手指辅助患者头部侧转,旋转角度至最大,用双手借助瞬间巧劲对患者进行牵引,注意患者头部仰角≤20°,旋转幅度≥30°,牵引角度向外上,注意牵引力度,不要强求弹响;(2)侧摆式错位:给予患者侧向搬正法,嘱患者仰卧位,术者站立在床头,用手臂紧贴患者头面部,另一只手放置在患者患椎横突上,推压用力,双手协助对患者头部向健侧进行牵引,牵引至最大力,采用瞬间巧劲对患者进行牵引,注意牵引力度;复位结束后可触诊患者横突或关节突等部位,若复位不完全,可再次进行操作。
研究组患者采用小针刀联合手法治疗。手法同对照组相同,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小针刀治疗措施,嘱患者坐位或者俯卧位,在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肌纤维走行处用拇指进行触诊,并在枕下小肌群如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附着点及肌腹处寻找条索、结节等阳性点[5],采用常规的皮肤消毒后,于患者压痛点或者痛处反应物处沿肌肉纤维方向,与皮肤纹理走向平行进针刀,根据患者病痛情况进行松解操作整體调衡,出针后按压止血,嘱患者休息5 min,观察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1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6-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项研究主要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显著: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消失,X线检查无异常;有效: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改善,症状缓解60%~90%,X线检查增生、脱位、曲度改变情况缓解;无效: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无缓解,X线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采用临床积分量表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主要包括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积分越低表明症状改善更好。采用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8-9]。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无效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为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26,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头晕、头痛、心悸、颈肩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头为清窍,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髓海之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颈项部是连接头和躯干的枢纽,颈项部是气血津液及经络通往头部的必经之路[10]。颈源性眩晕在祖国医学范畴中属“颈痹”“头痛”,《灵枢·海论篇》曰“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究其机理主要认为是由于外邪侵袭,寒邪稽留于颈项部,久而化邪,导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项部经脉失于濡养,脑髓不充,继而出现头晕、头痛等临床表现。蔺道人提出“筋骨差艾,举动不能”即椎骨错缝,筋骨失和,导致眩晕的发生。而《类证冲绳》对于筋骨也有类似的描述:“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认为久坐、落枕亦可令颈部机关不利、气血不畅诱发眩晕[11]。
现代医学认为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常伴颈部疼痛的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为椎动脉压迫和颈交感神经刺激等。
目前传统中医常采用普通针灸、中药热敷祛邪散寒、营养气血,西医采用药物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等方法治疗,疗效不确定且反复发作。亦有报道采用手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2]。相关研究表明,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13]。
手法治疗成为有效治疗手段,作用机理分析:使用正骨手法纠正上颈椎寰枢关节半脱位、颈2~6椎间关节之失稳,以减轻或解除对相应椎动脉的压迫及颈交感神经的激惹,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改善脑循环;其次是对颈部软组织进行手法松解,利用拿捏、弹拨等放松手法,缓解软组织痉挛,进而减轻或解除对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的不良刺激,并达到减轻或消除眩晕之目的[14]。
针刀疗法于1976年由朱汉章教授创立,小针刀是传统针刺器具的衍生,针感较强,充分发挥了中医“针刺”的刺激作用。比较常规针刺治疗,能更有效改善患者氣血运行情况,有效改善经脉痹阻情况,利于病椎的恢复[15]。同时其设计尖端有刀刃,有西医“手术刀”的切割作用,因此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方法之间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它不仅可以发挥中医针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又可以施展西医手术刀的松解作用。既可对局部进行精准治疗,又可整体调节起到动态平衡作用。
本研究针刀结合手法融中西医理论融为一体治疗该病取得较好效果。传统的手法复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椎体位移情况,解除神经压迫缓解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同时辅以小针刀治疗,对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小肌群等病变组织进行松解,改善肌肉粘连情况,改善局部微循环,利于炎性物质的吸收,从而解除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整体调衡,进一步巩固了手法治疗后的效果,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小针刀联合手法在颈源性眩晕治疗应用中具有良好导向,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头晕、头疼、心悸、颈肩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症状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2):27-29.
[2]郭继臣,倪素兰,周伟,等.周华龙运用平衡推拿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3):13-14.
[3]丁东福.手法复位配合推拿整脊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9):1295-1297.
[4]胡翀妮,王曙辉,洪珏,等.斜扳法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J].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16,14(1):26-30.
[5]林华阳,修忠标,张毅,等.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及星状神经节触激治疗颈源性眩晕36例[J].福建中医药,2018,49(6):1-2,5.
[6]朱政铭,王俊杰,吴晓兰,等.中医适宜技术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推广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8,5(38):96.
[7]何彪.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7):188.
[8]王大刚.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26例疗效观察[J].家庭医药,2018,13(6):21-22.
[9]宫宝杰.探究针灸辅助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0):9-10.
[10]薛黎清.程氏“通脱法”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1]孙莹莹.员利针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12]杨兴伟.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6.
[13]李少芳,黄漫华,林卓鹏,等.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3):297-300.
[14]姬成茂,袁小华,高有安,等.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38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7,25(12):31-35.
[15]孙庚.推拿针灸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3):130.
(收稿日期: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