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输注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07-05陶刚李晓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疗效分析

陶刚 李晓燕

【摘要】 目的:观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51例,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水平、血小板计数、不同输注次数的血小板校正增加值、血小板回收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均较差,血小板计数较低,经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均有明显好转,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平均PPR(26.95±5.85)%,CCI(5.95±0.65),血小板输注3次及以上的患者有效率为73.33%,平均PPR(21.01±4.43)%,CCI(4.71±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而言,采取血小板输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水平,提高机体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校正增加值、血小板回收率,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其治疗效果变差,因此应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制定输注次数,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血小板输注; 疗效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3.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3-0-0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近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STFS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随着疾病的恶化,严重者可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2]。据不完全统计调查,其患病死亡率最高可达30%,已经被临床列为重点关注疾病之一[3]。根据其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补充血小板被认为是可行办法之一。本研究采取血小板输注治疗SFTS,并对照治疗前后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旨在SFTS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51例,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纳入标准:符合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临床症状明显;血小板计数<30×109/L;

明显出血症状;临床资料完整;可配合输注治疗及血液检查[4]。排除标准: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其他感染出血;因其他原因造成的发热、血小板减少的疾病[5]。男27例(52.94%),女24例(47.06%),发病至就诊时间3.5~15.7 h,平均(6.9±2.1)h,年龄35~72岁,平均(57.7±5.1)岁,入院时体温38.1 ℃~39.8 ℃,平均(38.9±0.3)℃。入组后完成患者基本资料填写、凝血功能、血液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检测及血型交叉配对。

1.2 方法

由市中心血站提供,采制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ABO血型配合血小板,以袋为单位,其中所含血小板数量≥2.5×1011/L。输注前检测血型并完成交叉配血试验,在30~45 min内输完1袋。

1.3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输注前1 h和输注后24 h,用血凝专用真空无菌采血管,取其静脉血3 ml,置入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分离5 min,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PLT计数,之后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T、TT、APTT、FIB水平。所有检测均在采取血液标本后2 h内完成。计算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platelet recovery,PPR),计算方法:PPR=(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血容量/(输入血小板总数×2/3)。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输注的血小板总数。PPR>20%或CCI≥4.5为血小板输注有效,PPR≤20%或CCI<4.5为输注无效。其中血容量=体重(kg)×70 ml;体表面积(m2)=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1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前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均较差,血小板计数较低,经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输注次数平均PPR、CCI及临床疗效比较

血小板输注2次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平均PPR(26.95±5.85)%,CCI(5.95±0.65),血小板输注3次及以上患者有效率为73.33%,平均PPR(21.01±4.43)%,CCI(4.71±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国内学者首次发现和鉴定,因SFTSV引起的SFTS多起病急,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新发传染病[6]。SFTS患者体温多维持在38℃以上的持续高热,甚至可达40℃以上,有些患者亦伴有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等[7]。如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或病情较危急重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8]。在实验室检查中如发现血小板、白细胞降低,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检查则基本可以确认为SFTS[1]。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对症支持治疗就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有明显表现出血或血小板数目显著降低(<30×109/L)患者,需及时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9]。血小板经输注机输注至患者体内时,直接改变机体凝血机制,其活化的血小板及裂解产物具有凝血、止血等保护功能,但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10-11]。其中免疫性因素主要包括ABO血型不合,HLA、HPA抗体,自身抗体,药物抗体等。非免疫性因素则是患者自身因素,血小板输注为异体同种细胞抑制,重复的输注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血小板抗体,在进行下一轮输注治疗时,抗体与血小板抗原发生反应,进而血小板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最终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其中感染患者易暴露血小板隐蔽抗原,致生存周期缩短,加速输注血小板凋亡,无作用发挥。而脾肿大患者功能亢进,输注血小板会停留在脾脏内,被巨噬细胞吞噬,造成输注无效。发生活动性出血时,血小板散布血管内皮细胞间形成血栓并被消耗掉,影响输注有效率。本研究中发热患者可能因病原菌感染及输注血小板后的发热反应,血小板暴露于隐抗原,吸附抗体,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这些被抗体包裹的血小板,缩短生存期,增多消耗。多器官功能障碍也能引起输注失败,而SFTS患者发热,多器官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可能是引起输注失败的主要原因。无效输血造成了血液资源极大的浪费,应严格的掌控患者血小板输注指征,为提高临床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并力求改善患者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问题。本研究中,治疗前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均较差,血小板计数较低,经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经过对症的血小板输注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从根本上解决SFTS的发病原因,达到治疗目的。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平均PPR(26.95±5.85)%,CCI(5.95±0.65),血小板输注3次及以上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3%,平均PPR(21.01±4.43)%,CCI(4.71±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見血小板输注SFTS患者,并未因输注次数的增多而增加临床有效治疗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不以增加输注次数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检测患者凝血机制及血小板计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门诊患者,对于高热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时刻提高警惕,以减少SFTS的漏诊及误诊,使患者在早期内可获得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而言,采取血小板输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水平,提高机体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校正增加值、血小板回收率,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其治疗效果则变差,因此应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制定输注次数,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军,孙景春,段生宝,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43-144.

[2]王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5,41(8):910-912.

[3]张艳丽.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71-273.

[4]庞桂芝,张趁利,别立莉,等.新乡地区HPA基因分型供者库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675-679.

[5] Bub C B,Gonalez A C,Barjas‐Castro M L,et al.The use of a potential novel tool in virtual crossmatching for platelet transfusion in platelet refractoriness[J].Vox Sanguinis,2016,110(1):70-78.

[6]张秋会,胡兴斌,孙文利,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08-710.

[7]郑元,蒋敏,李勇,等.血小板交叉配型在免疫性输注无效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11-712.

[8]许金华,李剑平.血小板交叉配型和基因分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651-654.

[9]夏世勤,蘇莉,刘秋洪,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82-84.

[10]王波,陈玉瑙,凌励.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6):208,216.

[11]胡文静,叶盛,费荣.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1):86-88.

猜你喜欢

疗效分析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胸椎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探究
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疗效分析
经皮肾穿刺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临床疗效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初步分析与报道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69例临床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的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疗效分析
以米托蒽醌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脏器毒性和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