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研究对比
2019-07-05严霞
严霞
【摘要】目的 对比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接收的84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设为参照组)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试验组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室性二三联律以及室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优于常规心电图,其诊断准确率高,有助于减少漏误诊情况,值得全面普及。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诊断价值;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4..02
冠心病即“冠脈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后,造成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氧缺血[1]、坏死等心脏病,可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尽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使冠心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十分必要。常规心电图检出率低,外加信息不完整,因此无法获取全面精准的诊断信息;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新型诊断方式,其优点表现在便捷性、无创性、信息量大且可重复等方面,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进一步了解上述两种诊断方法的优势,现将2017年6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纳为研究样本,依次给予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84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时间由2017年6月开始,到2018年10月结束,其中男性45例,女性39例,年龄53~82岁,均值(72.96±7.85)岁;病程6个月~15年,均值(5.23±1.29)年;合并症:17例2型糖尿病,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8例血脂异常和38例高血压。所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嘱患者放松身心,并保证检查环境整洁安静,连接12导联开展检查工作,将纸速控制在25 mm/s,增益为10 mm/mv,诊断期间确保图像清晰且无干扰。
试验组: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辅助患者选取坐位,应用乙醇棉球75%消毒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使皮肤电阻降低,扣好电极及导线之后,于对应部位粘贴电极,并将其固定妥当。于记录盒中插入闪光卡,将电池装上,并将记录盒装入专用装置,指导受检者背上,对背带长度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位置适宜,将患者检查期间的自觉症状、活动情况详细准确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心律失常检测结果进行仔细观察与记录,主要指标包括房性早搏成双、室性早搏成双、房性早搏早发以及室性二三联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汇总数据,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各项指标检出率对比均有显著差异,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资料显示,膳食不合理、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血脂异常[2]和高血压等均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性因素。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典型胸痛,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与体力活动时易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症状,若诊治不及时,将会引起心律失常,进而加重病情,使患者出现胸闷、心悸与猝死等严重后果。有学者指出,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在出现心律失常后,会导致冠脉血流灌注量减少[3],进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若心肌无法及时获得充足的供血,将有可能造成心脏功能停止,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时,较难确定患者是否出现心功能异常,因此无法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因心脏严重不适前往医院就诊,且经相关检查后发现此病,再接受对症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常规检查方法存在较多的缺陷,促使诸多患者就医后病情无法及时确诊,更不用说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因此患者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良好保障。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优化转变,临床检查方法趋于多元化,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准确率也得到提高。心电图是临床用于诊断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能通过心电图机由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产生的点活动变化,但常规心电图检查,作为临床应用广泛的心电监测方式,其监测时间性较强,无法及时检查部分症状,误诊漏诊率较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缺失,会使失去患者最佳治疗时机,进而提高疾病风险率。因此,为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率,需保障诊断方法的合理性,检查资料的完整性。
钱坤[4]研究指出,心肌细胞维持在静息状态时,处于极化状态,无电位差,待其受到刺激后,将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此时阳离子会进入至细胞膜内,促使膜内电位变为正值,其后细胞膜将大量阳离子排出,促使细胞膜恢复至先前状态,此过程由心电图机描计成图像,即所谓的“心电图”。心电图可准确描计电动周期电位变化,而常规心电图仅能将检测期间较短的一段时间内的心电图记录下来,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间较短,或不属于连续性发作,因此检查中无法检测真实心律变化。动态心电图能有效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可连续记录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电活动,并借助计算机处理,检出常规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律失常状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全面详细的指导。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阳性检出率71.43%稍高于参照组的66.67%,P>0.05,但各项指标检出率与参照组对比均明显提高,P<0.05,表明试验组采用的诊断方法切实可行,能获取更准确且可靠的诊断结果,临床实用性高。
总而言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诊断期间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行之有效,能提高诊断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夏国宏,郑争达,杨海燕.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2):354-356.
[2] 陈继生,王达开,许军荣.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1).
[3] 肖姗姗,唐 冰,李 毅,et al.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14):2663-2665.
[4] 钱 坤.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