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电子灸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影响
2019-07-05葛英姿
葛英姿, 黎 蓉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江苏 苏州, 215300)
阿片类药物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其在有效控制癌痛的同时,常伴有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 发生率90%~100%[1]。OIC如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引起腹胀、肠梗阻等并发症,因此应积极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治疗OIC。本课题组前期研究[2]成果表明,采用电子灸疗法可有效干预OIC。电子灸是通过热效应、药性作用和经络腧穴产生效果[3],热效应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但目前关于电子灸热效应中温度设定尚存在颇多争议。本研究探讨了电子灸干预OIC的最佳温度,以期将此项操作同质化,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年龄≥18岁,确诊为恶性肿瘤; ② 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后出现便秘; ③ 便秘符合美国多学科工作组制定的 OIC诊断标准[4], 即阿片类药物治疗 1 周以上,肠蠕动减弱致每周自发排便少于3次,排便费力、不尽感及便硬; ④ 卡氏评分≥50分,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 ⑤ 能充分理解本研究情况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腹部压痛明显,拒按; ② 结直肠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病变引起的便秘、急性肠梗阻、习惯性便秘; ③ 病情危重,不能耐受; ④ 因精神原因或严重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 ⑤ 实施操作部位皮肤有破损者及过敏体质患者。脱落标准: ① 拒绝使用电子灸3次及以上者; ② 中途使用可能影响排便的药物。将纳入研究的9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脱落4例(对照组2例、试验Ⅰ组1例、试验Ⅱ组1例)。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15例、13例,平均年龄(63.21±12.18)岁,肿瘤原发部分为肺11例、胃4例、食管4例、乳腺3例、胰腺4例、脑2例; 试验Ⅰ组29例患者中,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05±11.28)岁,肿瘤原发部分为肺13例、胃4例、食管5例、乳腺4例、胰腺2例、脑1例; 试验Ⅱ组29例患者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07±11.56)岁,肿瘤原发部分为肺14例、胃3例、食管3例、乳腺4例、胰腺3例、脑2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者条件: 工作满10年的中医护士,并担任责任组长,经过统一培训、考核合格。
1.2.2 对照组: 遵医嘱按照癌痛规范化管理要求进行干预。① 每日评估患者的OIC症状和相关行为,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并嘱适当运动。② 腹部按摩手法,两手重叠将右手或左手手掌贴敷在腹壁上,以肚脐为中心,顺肠管方向做腹部环形按摩,由中心向外逐步扩大按摩范围,然后逐步由外向内缩小按摩范围回到肚脐,周而复始按摩15~20 min。③ 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每次15 mL, 2次/d, 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1.2.3 试验Ⅰ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子灸治疗[鹊牌电子艾灸治疗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411号]。① 选穴原则: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的穴位定位法取穴。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取双侧天枢、中脘、足三里、下巨虚穴位。② 操作方法: 由2位中医护士确定穴位后,将灸头底盖和灸片一起卡在灸头上,将灸头用松紧带固定在施灸穴位上,温度调节为45 ℃,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不适。每日1次,每次30 min。
1.2.4 试验Ⅱ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电子灸,操作过程同试验Ⅰ组,温度调节为50 ℃。
1.3 观察指标
2周后,统计2组患者OIC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① OIC严重程度: 采用肠功能指数(BFI)量表评估,该量表共3个条目,包括排便难易程度、排便不净感和便秘的总体评价3方面,每个条目均为0~100的数字评估表, 0表示无感觉, 100表示感觉最强烈,量表总分为3个条目的平均分,分值越高,表示便秘程度越重[5]。② 便秘治疗效果: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分为4个评判等级,分别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为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 显效,为便秘有明显改善,接近正常或大便隔时间在72 h以内,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 有效,为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 d, 或便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无好转; 无效,为便秘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治疗2周后,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的便秘严重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试验Ⅱ组和试验Ⅰ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3 讨 论
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癌痛患者的首选药物,OIC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且不可逆。传统的OIC治疗方法是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泻药、增加膳食纤维和液体摄入量、适当增加运动量等,但并不能完全缓解OIC[6]。中医学认为,癌症患者久病气虚,服用阿片类药物后易气滞、寒凝、气血亏虚,使肠道传导功能失常,糟粕不行,凝结肠道。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温度电子灸干预OIC的治疗效果及严重程度,结果显示电子灸采用50 ℃的效果显著优于45 ℃,而2组采用电子灸治疗的患者便秘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便秘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患者采用电子灸能辅助治疗OIC或缓解OIC严重程度,而最佳干预温度为50 ℃。
表1 3组患者便秘BFI量表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试验Ⅰ组比较, #P<0.05。
表2 3组患者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一项灸法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研究[7]中显示,灸法或灸法+其他疗法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有显著差异,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电子灸将中医艾灸原理和现代微电子技术结合,同时配合仪器的磁疗、远红外疗法,实现了无烟无火、控温控时、定向导入、透皮吸收等功能,将传统艾灸的疗效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灸片通过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艾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灸片中的药物成份通过艾灸仪可更充分、更有效、更直接地到达病灶部位,其效果不亚于传统灸法。
热效应是电子灸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用红外光谱仪测定60 ℃时灸疗头的光谱和波峰与人体穴位光谱接近,此时在穴位上进行温热治疗以增强疗效[3], 因此,在人体能耐受的温度下,温度越高,其治疗效果越好。临床实践中,采用50 ℃隔着灸片灸,灸片到达体表温度为44~45 ℃, 理论的烫伤温度临界值为44 ℃, 并且持续6 h才会发生烫伤[8]。前期预实验中并无烫伤发生,安全效果较好。因此,采用50 ℃温度的试验Ⅱ组的效果优于采用45 ℃温度的试验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