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型与中医证型在治疗中的价值
2019-07-05俞佳凤郭瑶瑶刘可夫
俞佳凤, 朱 慧, 郭瑶瑶, 李 霞, 刘可夫, 谢 萍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北区, 1. 影像科; 2. 中医科; 3. 神经内科, 江苏 苏州, 21500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于45 岁以上人群,占中老年人群各种眩晕的60 %以上[1-2], 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本研究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型与中医证型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处于发作期的眩晕患者150例。
1.2 TCD检查与分组
TCD检测设备采用德力凯公司的EMS-9PB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4 MHz连续波多普勒探头及2 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
标准血管超声检测方法: 受检者坐位,经枕骨粗隆下的枕窗用2 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记录并分析各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频谱形态、声频信号及血流方向等信息。TCD参数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采用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作为临床分组的主要标准,其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3],并结合本科TCD检查室的标准值。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正常范围分别是基底动脉50~90 cm/s, 椎动脉40~80 cm/s。基底动脉、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分别高于90、80 cm/s为血流增快,低于50、40 cm/s为流速缓慢。
1.3 中医证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眩晕的诊断依据分为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
1.4 治疗分组
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结合TCD治疗组、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结合TC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结合对TCD血流状况推测的病症进行治疗(血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有血压增高、血管痉挛、血管斑块、血管狭窄; 血流减慢的主要原因有血管斑块、血脂增高、血管受压、先天性管腔变细)。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在结合TCD治疗组的基础上增加对中医证型的治疗。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5]。治愈: 自觉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显效: 自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有不适,基本能正常生活; 好转: 自觉症状、体征减轻,但容易复发,生活尚能自理; 无效: 自觉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以治愈+显效+好转计算,治疗后10 d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R×C表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使用检验水准的校正方法,本研究3组校正后的检验水准α=0.05/3=0.016 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TCD分组和中医证型分布
150 例患者中, TCD流速缓慢组、流速增快组、流速正常组分别为86例、43例和21例; 150例患者中,肝阳上亢证30例,气血亏虚证73例,肾精不足证16例,痰湿中阻证14例,瘀血阻窍证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肝阳上亢证和气血亏虚证为主。流速缓慢组、流速增快组、流速正常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可认为不同TCD 分型中医证型分布显著不同。流速缓慢组主要以气血亏虚证为主,占76%; 流速增快组主要以肝阳上亢证为主,占53%。见表1。
2.2 各组治疗效果比较
常规治疗组、结合TCD治疗组、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分别有50例患者,其中每组的TCD血流正常者均为7例。常规治疗组中有效29例,无效21例; 结合TCD治疗组中有效40例,无效10例; 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中有效45例,无效5例。各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01)。两两比较显示,常规治疗组与结合TC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7),常规治疗组与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01), 结合TCD治疗组与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TCD各组中医证型分布 例
3 讨 论
本研究TCD检查结果显示, 86%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TCD 结果的异常率与以往的报告相似[6], 其中以流速缓慢型为主,占57%, 可能与脑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自身调节能力减弱、血流缓慢、血脂增高以及与颈椎病致椎动脉受压有关[7]。流速增快型占29 %, 可能与颈椎病致交感神经受刺激或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血管痉挛有关,以及与血压增高、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有关[8-11]。流速正常型占14 %, 从临床来看,推测此型多因颈椎病所致,头颈位置不恰当时,椎-基底动脉受压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致血管痉挛,大脑后循环发生短暂缺血,故很难捕捉到缺血时的血流信号。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临床常见证型分为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本研究结果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气血亏虚及风阳上扰为主,且其TCD 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有显著差异,流速缓慢型以气血亏虚证为主,流速增快型以肝阳上亢证为主。
本研究常规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8%, 结合TCD治疗组有效率为80%, 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有效率为90%, 各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差异。常规治疗组与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比较,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常规治疗组与结合TCD结果治疗组比较,有效率有显著差异;结合TCD治疗组与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比较,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结合TCD治疗组与结合TCD和中医证型治疗组比较,有效率无显著差异。眩晕治疗中,需要综合分析眩晕的原因,有利于治疗有效率的提高。既往研究[12-14]认为,常规治疗的有效率为70%~80%, 结合中医药治疗有效率达到90%左右。本研究中常规治疗组方法较为单一,治疗有效率较低,结合TCD结果治疗的效果得到提高,结合中医证型的中医药治疗后治疗有效率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