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019-07-04张丽丽
张丽丽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作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被应用到各种领域中。为了让师范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对其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慕课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授课模式,不仅利用了网络的优势,还引进了新的教育理念,让英语课程逐渐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学科的兴趣。下面我们将从慕课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优势入手,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何在慕课的背景下对英语教学做出改革,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慕课;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互联网的兴起则把慕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师的眼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其支持教师线上给大量在线学生授课,并且更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授课方式还迎合了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的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利用慕课对英语课堂进行改革,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是现在很多学校正在研究的问题。
一、英语课堂现状和慕课优势
对于学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大多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但是对教授的不同专业英语知识了解较少。尤其是在讲授到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时,教师重点讲解单词和语法和句子结构等,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系较少。并且教师习惯了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对学校配备的多媒体教学器材等运用的较少。甚至有些学校专业的英语课程变成了对专业相关英语词汇的翻译和语法课程。学生很难理解晦涩难懂的专业单词,对英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但是在慕课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通过平台,查询已经发布的相关专业课程,然后选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或者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通过慕课平台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增加课上互动的频率。
由于师范院校专业的设置,英语课程的时长被大大压缩,英语课程很难顺利开展。久而久之,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英语课程的教学,不仅英语水平大幅度下降,并且丧失了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而在慕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能够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对英语进行学习,并且还能及时吸收到新的知识,了解专业相关英语的发展趋势。由于慕课具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实际水平,寻找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比如和其他同学互动或者选择和老师单独学习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丧失了坐在教室中学习英语的环境,但是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长期学习英语的机会。
二、将慕课应用到英语课堂的具体策略
慕课作为一个公开的学习环境,其不仅具备大量优质的免费学习课程,而且还具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平台,选择自己实际教学需要扩充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些有开放期限的资源来说,教师需要先在期限内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以便离线使用。对于平台中提供的一些测试题,教师可以选择难度适合的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另外挑选一些练习题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水平。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慕课平台做好课前预习,将课堂重点内容和准备的问题在课前将视频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在慕课的交流区和同学一起讨论,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就能快速掌握教师传授的内容。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对视频进行反复地观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在小組合作中,学生在对不同语法或者文章的内容有异议时可以进行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并且还容易想到新的思路。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帮助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英语。
考试成绩只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体现,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利用慕课平台记录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等进行综合的判断。慕课平台中保存的大数据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客观数据之一,并且平台还会记录课堂中每个学生的表现,这些时刻更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更加了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师范院校的英语课堂中利用慕课进行教学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而慕课作为利用了互联网优势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对空间的硬性需求,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英语课堂作为一种语言的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还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和听力的练习。慕课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大幅度提升,学生能更迅速地掌握课上传授的知识,并加以练习,这些都对英语课堂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庆华.慕课背景下高校外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2]张宁.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7(7).
[3]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