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研究生外语交流能力培养探究

2019-07-04孔令会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摘  要:工科研究生未来有大量涉外从业和交流的机会,需要具备很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研究生英语是学生提升外语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目标考核”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满足研究生工作就业、学术交流等需求。

关键词:外语交流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作者简介:孔令会,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实践翻译、翻译美学和外语教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科研究生外语交流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S[2016]GHB127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94-02

2005年4月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对于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重大意义。会议明确指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一定要以需为本,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培养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撰文,针对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出谋划策,旨在顺应社会需求,促进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上述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英语的教学,但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关注,研究与实践还需进一步加强。

工科专业研究生外语交流能力指主修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参与国际专业事务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是能够满足专业交流和研究需要的能力,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端人才,研究生今后有大量专业交流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他们既需要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需要阅读大量英文专业资料来了解专业前沿,撰写英语论文,进行口头或书面学术交流,熟悉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因此,研究生英语应该强调专业性和学术性。

2016年前,我校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语言运用的实践性、交际性和专业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交际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从2016年起根据学校特色和办学定位对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改革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尝试建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手段,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交流与合作的新型人才。目前,改革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建立“分类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不同门类课程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系统,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应该突出“注重语言运用,增強专业能力,拓宽知识领域”的教学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有效提升研究生英语教学水平。分类培养需要有效的载体来保证其实施,不同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均是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要素。改革采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方法,按照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前的研究生英语课程分为基础类和应用类两大类,前者以通识教育为原则,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后者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研究生英语课程分类培养的标准。研究生在入学后以入学前英语六级考试的最高成绩或入学英语考试成绩为依据,六级考试成绩在425分及以上或入学英语成绩60分及以上者可以选择应用类课程学习;以下者必须进行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如在一个学期后达到相关标准,可以进行应用类课程的学习。

基础类课程以语言和文学为主,包括英语1、英语2和听说课程。英语1和英语2侧重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应用类课程以语言应用为主,包括学术英语1和学术英语2两门课程,各自由两部分组成,学术英语1由国际工程管理英语阅读和学术英语视听说组成,学术英语2由学术英语写作和工程英语翻译组成。所有课程皆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测评方式等有明确的规划和安排,使其既与本科大学英语合理衔接,又能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研究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朝注重学员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形成多元的教学模式。可同时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现代的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策略培训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法等开展。课堂教学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理念,重视学以致用。课堂任务设置充分体现真实性、多样性和情景化,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协作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想学乐学,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方式,通过多媒体、在线课程讨论、小组协同完成,创设真实情景等手段,多层次、多元化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灵活丰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技术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丰富的资源。师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外语教学、交流互动和自主学习与测试。同时,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元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使用微课和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程信息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目标考核”的评价机制

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我校研究生英语相关课程均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终结性评价即标准化考试,它评价的往往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部分,如知识和技能。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反省,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能力。

我校研究生英语任课教师充分认识两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在评价中实行两者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调整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和权重,注重课中与课后、考查与考试的结合,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基础类研究生英语课程采用考试为主、过程为辅的评价模式,主要评价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应用类研究生英语课程采用过程为主、测试为辅的评价模式,主要评价学生专业交际能力和学术能力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过程评价即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活动记录、学习档案等方式进行。教师在评价后给学生提出建议,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

工科专业研究生今后有大量的涉外从业和交流的机会,需要具备工程从业与交流的专业能力、学术水平以及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研究生英语是学生提升外语交流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建立“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目标考核”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满足研究生的就业、深造、学术交流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滨宁.基于IMRD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74-75.

[2] 李东杰. 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构建[A].外语科研文论[C].:武汉中图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7:5.

[3] 龚双萍,梁晓波,敖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108-110.

[4] 刘凌燕.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23-26.

责任编辑 程  哲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