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2019-07-04马骊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实验

摘  要:为培养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文章以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从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建设、构建创新教育理念五个方面加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大批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生物技术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

作者简介:马骊,南方医科大学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07-03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宽、覆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生物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原理,获得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已有超过二百五十余家高校设立了生物技術专业,但总体而言,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导致了当前生物技术专业人员虽多,但满足市场需求的却少之又少。[1]针对这种培养规模与就业市场间的矛盾现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改革当前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开展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2]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创办于2005年,是学校由第一军医大学转制后根据专业调整需要设立的。在近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培养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以学院独具特色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发挥南方医科大学医、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建立了以生物技术为基础,多方向发展的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

1.设置模块化专业课程,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适应行业和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学校注重将生物技术传统课程与现在产业化集成和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科学设置基因工程、细胞(抗体)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分子诊断、血液安全等8个涵盖生物医学领域的综合实验模块,59个实验项目。形成一个模块化、弹性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实验教学一体化。同时,增设以下游工程为背景的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模块专业课程。这些模块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以生物技术行业内需求为主线,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产业、市场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技能。此外,还相应增设有关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讲座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等弹性化课程,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管理的需求。

2.设置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制定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原则,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在精选内容、提高起点、避免重复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层次,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理论教学层次进一步分为必修课(基础型模块)、专业选修课(研究型模块)和公共限选课(拓展型模块);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安排课程实验课、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就业实习等四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物高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的需求。

3.加强建设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双语课程,建设课程网站。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深入研究课程本质,将课程内涵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延展,通过课程中内容的规划、设计与目标达成,使得教育思想得以物化,赋予课程更深层次的含义。摆脱课程的传统形式和结构,引进跨学科的方法组织课程,加强课程与个人兴趣和需求的联系,加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注重课程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交叉性,关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现代性。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积极走在与国际化接轨的教学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多位骨干教师留学国外多年的经验,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网页,进行虚拟实验和网络辅助教学。通过网络预习、辅导、反馈,提高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1.适当增加和更新实验室材料和设备。大力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形成了基因工程、细胞(抗体)工程、分子免疫、输血安全、生物治疗等多个功能性实验室(平台)。对实验中所涉及的生物制剂、材料与设备等进行适当增加和更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相关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因此,学校近几年来先后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所有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教学共享,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对部分仪器设备逐年更新,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跟上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步伐。尽量创造条件适当增加和更新实验室的材料与设备,满足本专业实验的要求,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先进性,以适应医学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2.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目前,学校实验室主要用于学生上课及科研人员做实验用,并不对所有学生随意开放。因此,有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学习技术,了解相关知识。因此迫切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实验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既能在实验课内完成实验任务,也可在实验课外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一步熟练实验操作,同时给一些敢于实践创新的学生创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发挥中心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形成了实验教学促进科研。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同时鼓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入各个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形式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或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减少实验设备损耗。这种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相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3.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生物技术专业相关实验内容和仪器的使用相对其他专业更为复杂,在实验准备和仪器的使用过程中通常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因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仅依靠好的試剂、先进的仪器是不够的,必须拥有一支本专业高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其成员应具有充足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技术、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这样的实验人员除了准备实验,还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为了提高实验员综合素质,应该进一步推进体制和管理创新,鼓励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兼职实验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制定实验人员短期和长期培训计划,加强对实验人员的知识更新与培训,制定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校生物技术系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进行了合理的规划:①设立以副教授以上职称为主体的课程负责人制,配置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组合优化的技术队伍。②选择优秀博士毕业生留校,充实实验教学队伍。③为中心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合理安排教师的进一步深造,每年选拔1-2名教师攻读在职博士;选派1-2名实验教学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出国留学,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④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⑤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同等看待,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使教师的待遇与绩效挂钩;同时,提高教学补贴,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核心精品课程的打造,以专业带头人、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从行业中聘请的行家为补充,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能工巧匠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四、加强教学管理建设

积极探索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探索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弹性学籍管理制度、主辅修制度、转专业制度、选课制度等。积极探索完善学分制,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配置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

开放教学管理系统,保持沟通渠道畅通,以便更好地为教学、师生服务。规范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制度,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规范本科生、研究生日常考核规范,加强课程出勤率的检查。持续改进教学管理规则制度与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主动研究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优化工作流程细节,提高管理效率。

五、构建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创新精神是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在学习、工作及研究中不断创新,生物技术才会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学校生物技术专业按照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实际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实践,对他们进行综合训练。如在细胞工程综合实验中教师根据实际科研需要提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通过举办各种科研技能大赛,如生化实验技能大赛、机能实验大赛等,并与校外各种创新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杰芳,张秋生,曹晓燕.基于社会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92-193.

[2] 陈丽静,张丽,林景卫,等.市场视域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大学教育,2018,(9):193-195.

责任编辑  郝  婵

猜你喜欢

生物实验教学实验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