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在调控中夯实导入的实际价值
2019-07-03杨红梅
杨红梅
[摘 要]导入环节是学生原始认知与所要学习的文本进行深入联系的重要路径。好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和认知的基调。有效的课堂导入应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独特性、挑战性,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精心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51-02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影响教学效益的重要板块,优质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连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能为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和认知的基调。
一、生本双线,导入设计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有特定的文本资源,有明确的教学对象,更有精准的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专门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教学对象的基础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与文本对话,开掘出文本中最需要铺垫的认知;要善于与学生对话,遴选出最适合学生的意识。
如在教学古典神魔小说《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首先,从课题中的“三”字入手,引导学生说出“入木三分”“三番五次”等含有“三”字的成语,并相机提炼出“三”在古代语言里表示“多”之意;其次,将学生的思维由成语向古典小说中的其他故事拓展,要求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从中感受到这里的“三”已经不仅仅表示数目之多,更体现了做事艰辛、成功不易的意思,只有真正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纵观整个环节,教师先从课题中的“三”字切入,引导学生先后回顾了含有“三”字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对“三”字的认知经历了从表象到深意,然后再到内涵的提升与转变过程,并在倾吐、吸收的思维过程中达到了深入探究。整个导入板块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直指中心,让学生的思考因为导入的明确性和针对性而变得更加的深入与积极。
二、紧扣规律,导入设计要有趣味性
没有兴趣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更是低效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能唤醒孩子的兴趣,即使把他们绑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尤其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要正式开启学习之旅、正式走进课文中时,教师就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之以饱满的状态、丰富的激情投入阅读之旅。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教师以这篇课文中描写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基准,将课堂导入设定在“儿童”的概念上。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儿童”的概念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儿童?”很多学生由于有着深刻的体验,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从年龄和学段入手,认为二年级以下的是儿童;有的从性格入手,认为不懂事的,天天就想着玩的就是儿童。随后,教师引用了著名儿童作家冰心老人的观点:“‘儿童身上都会喷发出太阳的香气息,在你们读书的时候、说话的时候、玩耍的时候,这种‘香气息一直都伴随着你们。跟儿童一起说话,不用思考和准备,态度也不必矜持紧张。你们都是儿童,是儿童就可以怎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可以尽情地玩”“可以随便地玩”“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童言无忌嘛”……
这一案例中,教师先从“自己是不是儿童”这个问题入手,唤醒了学生对童年的记忆,引发了学生热烈而持久地争论。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这恰恰是他们天真烂漫的最真实的体现。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晰了儿童的概念,而且也懂得了儿童的基本特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句式的自然运用,更为后续深入学习课文中“想……就……”的句式奠定了基础。整个导入环节,将学生的心境调整到与课文中作者的心境同一个频率,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巧妙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生活储备,为课堂教学的推进埋下了伏笔。
三、别出心裁,导入设计要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常规方式,经常采用相同的策略和套路,不仅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学生学习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具体特质、教学目标等进行出别出心裁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关注指向,让学生形成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老舍的名篇《草原》一文是一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的优美散文。教师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将教学的核心目标设定在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上。为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品”“吃”这两个字,从字形分析中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口”,而且都有“吃”的意思,但一个是大口狼吞虎咽,一个是细细地、慢慢地咀嚼。其次,学生分别围绕着这两个字组词:如与“吃”相关的有“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与“品”相关的是“品味”“品茗”等。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认识到“品”字代表着文雅、代表着滋味与情趣。最后,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引入课文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茶是需要品的,《草原》这类优美的散文也是需要“品”的。
这一案例中的导入设计有两点值得反思:首先,这样的导入设计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而形成的,而是基于这节课的核心目标进行的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次,本案例中的导入设计独特而新颖,主要表现在教师并没有从文本内容的角度出发,而是基于“品味语言”的目标视角,借助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吃”与“品”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比两种不同的吃相,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品味文本的语言就与生活中常见的品“味道”一样,要去悉心体悟。这样的导入可谓匠心独运,为整节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做好了认知性地准备。
四、激活思维,导入设计要有挑战性
在语文教学导入環节,如果设置的问题或者板块设计都毫无任何的思维含量,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给出答案、解决问题,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挑战欲望,最终会让学生的思维如同死水一般。为此,我们要在导入环节中把握好适当的难度,既不能一下子难倒学生,又不能毫无思维含量。
如苏轼的著名诗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暴雨的场景,展现了夏天暴雨既快又猛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走进诗歌的内核世界,在导入环节,教师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雨吗?什么季节的雨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由于有生活经验的浸润,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喜欢绵柔轻软的春雨,有的喜欢带着丝丝凉意的秋雨……当有学生提出喜欢夏天的狂风暴雨时,教师相机追问:“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让你如此眷恋?”虽然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储备,但他们终究不能准确而深入地进行表达。为此,教师先后出示了几句描写夏雨的诗句:“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学生在诵读中凭借自己的体验,初步提炼出夏雨的特点,从而为后续深入感知苏轼笔下夏雨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开课之初就设置了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导入环节,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喜欢的雨,然后借助多句古人的诗句,让学生在语言感知中快速感知夏雨的特点,使学生既积淀了学习苏轼诗歌的情感基础,又蓄积了经验储备,可谓一举两得。
导入环节是学生原始认知与所要学习的文本之间进行深入联系的重要路径。好的导入应体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独特的新颖性、鲜活的趣味性和适度的挑战性,确保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扎实而灵动,能够思维畅通地向文本迈进,为整节课的学习架设基点、保驾护航。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