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语文看图学文中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9-07-03归芳芳
归芳芳
【摘要】智障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量有限,要理解一篇课文,多借助于文中的插图。《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中对学生阅读方面有这样一个目标:能阅读图文结合的短文,了解大意。可见学生具备读图能力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分析当前智障学生看图学文中读图能力的现状及如何提升读图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看图学文;智障学生;读图能力
智障學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量有限,要理解一篇课文,多借助于文中的插图。无论哪个版本的培智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材料。图片虽然比文字更加直观、形象,读起来更加通俗与省力,但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信息,要读懂暗含其中的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一、智障学生看图学文中读图能力的现状分析
1.没有读图意识
在智障学生自主阅读中如果教师不提示,学生很少会注意到课文中的插图,更不会一边阅读文字一边观察插图,没有利用插图这个资源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意识。
2.读图能力不强
轻度智障学生能够读懂含义简单、构图简明的插图,但大部分中重度智障学生如果没有指导便看不懂插图,不理解图意。智障学生观察缺乏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观察随意性强,对所观察事物做出整理概括的能力差,表述事物特征不系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很多智障学生并未真正学会读图。
二、提升智障学生看图学文中读图能力的策略
1.将主题图形象化,激发学生读图兴趣
智障学生都有一个特征:注意力很难集中。一些直观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物体,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智学校语文教材中有些插图构图简单、色彩不够鲜艳,吸引不了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实物或者多媒体资源,通过美化、添加图片等方法将主题图形象化,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的读图难度,还能激发其读图兴趣。
例如,培智语文教材中《多彩的夏天》一课,图上只有一个个夏天特有的西瓜、游泳圈、裙子等物体,比较单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视频和图片,为其营造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夏天的情境中感受知了悠长的鸣叫、青蛙的赛歌会、萤火虫点点光影在闪耀、孩子们提着渔竿去钓鱼、提着水桶去捉虾、背着救生圈去游泳,感受夏天的多彩,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到图片或视频上,促进课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2.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掌握读图策略
(1)确定图的主体
看图学文中有单幅图学文,有些图有主体部分和多个细节部分组成。图的主体部分基本在图的中间,而且所占空间位置比较大,如果能确定图的主体部分,就能够把握图的主要意思,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确定图的主体部分。但是,与主图相关的人、景、物等很多提示性的信息是在图的外围,而且所占空间位置小,不容易被学生观察到。由于图片中的一些细节对准确理解图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图的局部内容,并将各局部的信息整合起来,与主图信息互补,全面理解图的意义。
例如,培智语文教材中《司马光》中的一幅图,这幅图的主图是司马光举石头砸烂水缸,水缸的水流了出来。而对应的课文则是“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和“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除了主图,在这幅图的上半部分,还有三个孩子,面对伙伴掉进水缸,他们的神态非常慌张,在奔跑、呼喊。这与“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叫着喊着,有的跑去找大人”的课文对应。这张图片的人物比较多,而课文的主旨是写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为了衬托司马光,图片中还画了另外三个小朋友面对相同的事件的不同反应和做法。如果学生将主图司马光的举动和其他三名孩子的举动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了。
(2)确定读图顺序
智障学生在观察图片时首先发现的是能够愉悦他们眼球的有趣的部分,往往会只关注这些而忽略对图片的整体观察,观察缺乏顺序性。教师应根据不同性质的画面引导学生对图画进行有序观察。图画反映的内容不同,观察顺序也不一样。描写景物为主的图画,一般采用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里到外或由外到里的顺序,如《美丽的西湖》一课,由远到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上的山、桥、湖面、荷花等,感受西湖的美;描写人物为主的画面,一般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如《表妹甜甜》一课,先整体认知表妹甜甜的可爱,再分别引导学生观察表妹甜甜的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动作等,再次感受表妹甜甜的可爱,讨人喜欢。
(3)对比观察读图
看图学文中也有很多是多幅图学文,大多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图画具有连贯性,如果学生能把这些图画观察好,学起文来就较为容易了。教师指导读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图画的连贯性,条理清晰地
建构图片信息或故事,再一幅幅图仔细观察,从各幅图的互相比较中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例如,培智语文教材中《小猴子下山》一课,先指导学生按照“小猴子掰玉米—小猴子摘桃子—小猴子摘西瓜—小猴子追兔子—小猴子失望回家”的顺序找出相应图画,了解故事大概,再对比这几张图画中小猴子的动作及表情变化,感受到小猴子看到玉米掰玉米、扛玉米,很高兴,看到桃子更高兴就扔了玉米摘桃子,看到西瓜口水都流出来了又扔了桃子摘西瓜,看到一只小兔子在跑,又兴奋了,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兔子没追到,两手空空回家,失望极了。在对比中看出事情的发展变化从而领悟故事内涵。
3.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
有些图画信息有限,智障学生只能停留在图画表面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图画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想象图外的情景和结果,通过增加对话等方式丰富图画的意思。
例如,培智语文教材中《公园里的花》一课,从整幅图看,有两个孩子站在花坛边。妹妹双手伸向了花坛,但将头转向哥哥;而哥哥低着头、摆着手告诉妹妹不能摘花。虽然,图画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了,但还可以進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丰富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再仔细看看这幅图,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这是春天?妹妹看到花很漂亮,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哥哥看到妹妹要摘花,哥哥又是怎么想的?哥哥会对妹妹说什么?妹妹最后摘花了吗?哥哥看到妹妹不摘花了,哥哥又说了什么?最后,哥哥和妹妹一起玩得怎么样?”通过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想象和表达,把原本简单的一幅图表现得更丰富了,也能使学生深刻地读懂了图画和课文。
4.指导学生说图用图,引向读图深度
智障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学生不能将图画信息与大脑中的背景信息建立联系,背景信息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读图的精确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图画的观察进行表述,学生在各抒己见、互相倾听中加深对图片的理解。多幅图学文,展现了故事发展的过程和情节,教师可以制作可活动的图卡,听老师说找出相对应的图卡、排序并复述故事。通过多形式说图、灵活用图,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例如,培智语文教材中《小熊住山洞》一课,课文相对较长,教师可以按照课文的内容制作出六张图卡(熊爸爸提议造房子—春天的森林—夏天的森林—秋天的森林—冬天的森林—大家感谢小熊一家),让B类学生根据每段课文内容找出图卡,简单说说内容,并根据故事发展排序图卡,让A类学生根据排序的图卡有条理且完整地复述故事,降低难度。
5.图与文字对照,完善画面内容
图画再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在形象,画得再逼真也不可能把声音、动作、表情、心理等内在的东西完全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观察图的某一部分时,必须把课文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以充实、完善画面,使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动起来。“看图”和“学文”、“观察”与“阅读”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例如,培智语文教材中《放风筝》一课,图画上的内容是爸爸拿着线轴一边跑一边放风筝,“我”跟着一起跑,很开心。至于放风筝的详细过程和开心的程度图画上不能很清楚地展现出来。在教学时就让学生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放风筝的过程和体现开心程度的,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端端正正、稳稳当当、无穷”等看图画无法想到的词汇,也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内容丰富、可以动的画面。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以铺天盖地之势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眼球。智障学生的读图能力影响着他们今天和未来的生活,他们需要具备这种读图能力,读懂课文插图以及其他图片内容。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多种方式去提升智障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红英,徐银秀.培智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