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哲学视角追问数学阅读
2019-07-03杨晓燕
杨晓燕
[摘 要]数学阅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阅读,可从哲学视角出发,立足于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予以追问,即“读什么”与“怎样读”,以拨开数学阅读的层层迷雾。在数学阅读中,要让学生自组织、共分享,教师给予适当的助力,推动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哲学追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0-02
当下,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阅读不仅仅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是学生全科学习、综合素养的基石。阅读是一个大概念,不仅包括文学阅读,而且包括科技阅读、艺术阅读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立足于数学的学科特质。数学阅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一、读什么:数学阅读的本体性追问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数学阅读。那么,数学阅读应当读什么?这是立足数学学科的本体性追问。
1.读术语:理解数学概念
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数学有着自身的语言系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离不开阅读。在数学这个语言系统中,有很多概念、原理、法则、定理等。换言之,数学有着属于自身的特定术语,比如“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等。深刻理解数学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条件。在学生的数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如“直径”概念(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的教学,在学生阅读概念后,教师可以画出一些“没有通过圆心”“两端在圆内”“两端在圆外”的非直径让学生判断,使学生对直径概念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
2.读题目:提炼数学关系
数学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语文阅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提炼出属于数学的关系,比如数量关系。很多学生不善于数学阅读,是因为他们的阅读仅停留在语文层面上,只是认识到“是什么”,没有追问“为什么”,没有在一段语言文字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形成某种数学的联结。换言之,学生不会进行数学阅读,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能提炼出数学关系。比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善于数学追问、思考的学生能提炼出不同的数学表征,如“甲数-乙数=多少”“甲数-多少=乙数”“乙数+多少=甲数”,他们能明晰谁多、谁少、多多少、少多少,等等。只有当学生在阅读中能对一段文字形成不同的数学表征,只有当学生的数学表征能概括出数学知识的本质时,学生才是真正展开了数学化的阅读。
3.读史料: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阅读内容有三个维度,一是知识层面,如概念术语;二是应用层面,如数学问题;三是文化层面,如数学史料。史料,固然用于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诞生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后,可以推荐阅读《韦达》;教学“用数对確定位置”后,可以推荐阅读《笛卡尔》;教学“圆的周长”后,可以推荐阅读《圆周率的故事》,等等。通过这些充满数学味的数学化阅读,学生不仅能了解一段段历史故事,而且能感悟多种多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怎样读:数学阅读的方法论追问
对于数学阅读,“读什么”和“怎样读”同样重要。“读什么”能让学生明确数学阅读包含的内容,而“怎样读”则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的数学阅读只是满足于对文字的认知和理解,缺乏属于数学阅读的独特认知、深度认知。殊不知,数学阅读还能使其在读中明理,在读中运思,在读中质疑。
1.明理——抓住关键字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对一些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正所谓“一字千金”,数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都是严谨的。因此,在数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笔标注,比如,条件用横线画,问题用浪线标出,重点词句用着重号,重要的公式用方框框起来,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字词,深刻理解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的内涵。比如教学“倒数”时,许多学生受到求真分数倒数的方法的负迁移,认为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为此,我先让学生尝试求小数的倒数、带分数的倒数等,让学生明确倒数不是倒过来的数,然后引导学生分四个层面阅读阅读辨析倒数的含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每一层面的阅读都抓住了倒数意义中的某一个关键字词,深刻揭示了倒数的深层内涵。诸如此类的数学内容,如果让学生粗略地阅读,学生不能精准地把握数学概念的要义,而通过推敲性阅读,抓住关键字词,学生就能精准把握数学概念的意义,洞察其内涵,把握其外延。
2.运思——揣摩关键词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有助于学生明理和理解关键词句的本质内涵,更有助于学生运思。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调动各种感官,主动联想、猜想、类推、对比等,这就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运思。通过运思,文字被数学化了。比如,学生阅读“圆的周长”的相关内容时,对“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要进行辨析;阅读“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对于类似“小明给小红10张卡片,两人的卡片就一样多”“小红增加10张卡片,两人的卡片就一样多”的文字叙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文字间的微妙差异,引导学生表征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数学中像这样的关键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增加了”与“增加到”、“增加”与“扩大”、“减少”与“缩小”、“垂直”与“竖直”、“或”与“和”、“同时增加”与“增加同一个数”,等等。在数学阅读中运思,就是要让学生揣摩关键词句。
3.质疑——考量关键词句
“学贵有疑,有疑则进,无疑则退。”在数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等质疑、反思,对数学的关键词句进行考量,能深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知。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还可以怎样”等。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有学生对“将分数化成百分数就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结论提出疑问:“有时候,分数直接化成百分数更方便些,比如2/5,只要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0,就能得出要求的百分数是40%。”正是个别学生的质疑,敞亮了全体学生的数学视界。于是有学生认为,应在结论前加上“通常”二字,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此,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如此。受此启发,还有学生发现,将分数化成小数时,教材中有提示: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其中,“一般”二字就与“通常”类似,即通常情况下如此,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如此。通过质疑式数学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阅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数学阅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都会得到拓展。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习惯,学生的数学阅读品质才会得到质的飞跃,这是数学阅读的本真意义和价值。从哲学上看,这就是数学阅读的方法论。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不应成为数学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也不应沦为可有可无的“鸡肋”,而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新常态。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阅读进行“自组织”,要让学生彼此之间的数学阅读“共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适度的助力,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