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9-07-02何秀宝
何秀宝
问题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优化数学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否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虽意识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完善的策略,缺乏问题设计的思路,因而,导致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总不尽如人意,显然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利用问题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成为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實践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设置高质量的问题,用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很多学生在接受新知时都有着一种排斥的心理,如果不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将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优化问题设计,利用新颖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更为主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学习效率也会水涨船高.
比如,在讲解“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板书: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同时,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这个猜谜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经过短暂的交流后,给出谜底:时钟.接下来,笔者加大难度,给出学生四个关键词:12、365、时间、册子.这个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思考,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联想.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给出了答案:日历.并且,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一年是12个月,365天,日历便是记录一年时间的册子.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同时,笔者拿出了一个日历,让学生观察日历,并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你们能从中找出自己的生日吗?”笔者挑选了几名学生去日历中找出自己生日对应的日期.最后,笔者揭示了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年月日,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新知.
教学中,教师利用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有效地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学生通过思考、观察和分析,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数学教材的设计上也越来越注重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也要充分地利用数学教材的这些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元素,并从生活现象中积极探索数学原理,进而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融合,为学生设计更为生活化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重难点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认识小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开学了,小红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些文具.同时,笔者将这些文具的价格都进行了标注.笔者结合这个生活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将这些数据分为两类(整数和小数).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认知将其分类后,笔者提问学生,让他们思考在生活中哪里还看到过这样的数,并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笔者带领学生探究新知,让他们对教室中的课桌进行测量.经测量发现,课桌的长为5分米,宽为4分米.结合测得数据,笔者提问:“5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十分之几米呢?”学生答“510米”.笔者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肯定后板书:51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先写一个“0”,右下角写一个小圆点,圆点后面加个5,即“0.5”,读作零点五,这样的数就叫作小数.然后,笔者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将410用小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强化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相融合,为学生设计问题,帮助他们突破了重难点知识,掌握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
三、利用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过于固化,学生无法真正打开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真正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解“认识梯形”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出示了教材例题中的情境图,并提问:“同学们能够说出图片中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哪些相同的图形?”接下来,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并从物体上抽象出了几何图形,笔者指着梯形这个图形引出了新课.在探究环节,笔者让学生在教材中的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梯形,笔者巡视学生画图的情况,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也主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寻求正确的画图方法.学生画图过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那么对比一下,你们能够说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异同,梯形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再次展开探究、交流.最后,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概括了梯形的特点和定义.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为学生出示了情境图,并让学生从中抽象出数学图形,让他们的思维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学生灌输概念,而是让他们进行探究交流,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总之,高质量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催化剂,广大教师需要积极探索设计问题的方法,进而构建更具魅力的智慧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尽情思考,充分展示,从而内化新知,提高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