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2019-07-02董翠颖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其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文学科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的作用不仅是传播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水平,更应以文化人、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完成其道德与情感教育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以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渗透;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9-007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068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传授,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综合素养中应排在首位的,是道德素养。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做支撑,再多的知识也是无本之木。近几年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语文、历史和思想政治“三科”教材重新编写,体现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德立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是老调新谈,是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因此谈几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以德立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语文“立德树人”的落脚点
因为培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如今很多家庭都是选择生育一个孩子。这样不仅父母对于独生子女宠爱有加,社会和学校对于青少年成长也高度关注。因此导致很多小学生生活过于安逸,意志力和心理素质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导致很多小学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最常见的自私自利和懒惰。大部分独生子女生活中除了长辈就是电子产品,在学校找不到知心的朋友,一个人独来独往形单影只。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面貌,比如,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引导,让他们在书籍中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意识到自私自利对自己的成长有多大影响,引导学生看待事物能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把“以德立人”的落脚点放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面,有利于德育的渗透又区别于课堂上简单的说教,使学生在沐浴语文阅读阳光的同时,也受到德育的熏陶。
当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要采用电话调查、网络调查或实地走访等方式,将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情况透彻了解,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学引导,使得德育“润物而无声”。
二、挖掘教材资源,捕捉语文“立德树人”的契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德育教学的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思想。教师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德育教学的蓝本,再辅以适当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目前已经使用的小学低中年级教材是在国家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德育材料比较易于寻找。而语文教材未更新的高年级课本,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德育资源。
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课文的大体内容是讲述作者在德国留学期间观察到的德国人种的花跟中国人不同,他们种的花全部放置在阳台上。教師在讲解这段课文时就要格外注意,不仅要分析作者使用的拟人和白描写作手法,更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他们种的花全部放置在阳台上,而我们种的花却放置在室内。让学生能从课文中自己感悟到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给别人才会更美好,自私自利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这样的重要意义。
而作者在文章的后面还有一段写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去,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教师要通过对这一段课文的赏析让学生们明白分享是一个优秀民族的特性,同时更宣扬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思乡什么是爱国,虽然作者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并非那么的完美、国民素质并非那么的高水平,但是作者仍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坚信总有一天国民素质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形成对学生有利的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熟练把握教学环节,把“立德树人”目的贯穿始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是语文课程性质的综合体现,因为“立德树人”既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寄托,又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运用。德育教育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语文学科又不能为实现德育目标,抛开语文知识传承而单纯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影无踪”。
例如在语文课前准备预习环节,教师要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注意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将具有德育意义的问题设计在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道德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将教材中的德育目标学习引导到位,还应该在组织学生讨论以及合作学习等活动中,引导学生找到不能高效合作的原因,把小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来认识。每堂语文课的结尾,教师必须在总结知识收获的同时,谈谈自己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提高,以升华教学的德育成果,使德育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总之,“百善德为首”,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如果德育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臣.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
[2]黄媛.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J].汉字文化,2018(19).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董翠颖(1987.4— ),女,汉族,河北任丘人,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