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
2019-07-02付丽
【摘要】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着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指引了明确的发展导向。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作用,围绕立足文本教材、延伸思维向度、强化作品鉴赏等三个层面探讨了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58-02
當前我国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推行,高中阶段的教学在奠定教育基础、培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更应当着重肩负起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目标,立足于动态发展角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素养、扩展思维视野,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作用
首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涵盖了许多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文章篇目,包含着爱国、修身、勤学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质,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以史为鉴进行自身思想与行为的观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高中语文教材中涵盖的文言文必修篇目多数渗透了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思想,展现出不同历史时代的文人墨客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的舍身抉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华夏儿女的人格魅力,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1]。
二、促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文本教材,发掘传统文化内涵
新课改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涵盖的教学篇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着重增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专题,并增加了58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在文本教材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渗透。同时,课程改革着重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教材,通过夯实语言文字基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仔细品读教材,着重挖掘其中所渗透出的哲学、思辨、笃学、忠孝等传统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发掘其中的文化视点。以《师说》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资料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尝试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助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还原文章的大体内容,使学生立足于主观视角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传道授业、解答疑惑等为师之道,结合实际反观当下社会“耻于从师”的现象、探寻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生立足于宏观历史维度掌握文章所传递出的传统文化内涵,也能够针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使尊师重道的传统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二)延伸思维向度,系统构建文化体系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凭借其独特的语言与文化符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历代后人的继承与创新中得到了发展。汉语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语言特性与语法结构相对较为简明得体,同时也借助修辞手法的应用增添了文章创作的音韵与审美特性。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务必要依照汉语思维厘清文章思路,进一步品味传统文化内涵。以苏轼所作的《前赤壁赋》为例,词人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进行铺陈,其中便体现出了汉民族所特有的对称思维方式,而不同语句之间的平仄押韵也能够体现出汉语所独有的音韵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咀嚼每一个字词所渗透出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巧妙与浑然,真正通过领会词义感受到整片文章所构建的美妙意境[2]。
(三)强化作品鉴赏,把握语言文化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作品鉴赏能力反映了学生最真实的语文学科素养与知识掌握水平,因此教师应当着重围绕作品鉴赏环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品读作品,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化意义的理解。以《宝玉挨打》篇目为例,当王夫人得知贾政要打宝玉时未通知贾母就前去阻拦,这反映出王夫人对宝玉的疼爱之心;而王夫人在劝解贾政时所说的“老爷要保重”、老太太“一时不在了,岂不事大”等语句,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出嫁从夫”思想与封建伦理之道。通过分析王夫人的行为与话语,可以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中封建道德伦理对人的束缚,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渗透。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重新定义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围绕提升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培养语文审美等层面进行了具体的目标制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着重挖掘教材文本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更加宽广的文化思维体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尉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8,(7):167.
[2]朱颖.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析[J].时代教育,2017,(18):61.
作者简介:
付丽(1985-),女,满族,大学本科,辽宁鞍山岫岩人,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