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游戏的方式对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2019-07-02黄建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自理能力特殊儿童游戏

黄建芳

【摘要】特殊儿童由于自身智力水平或身体机能的先天或后天因素,无法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自身学习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这就使得特殊儿童在学校生活中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的学习行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能够通过自发的模拟行为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获得基本认知、交流交际、情感体验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提高,这对于特殊儿童同样有效。本文通过开展有效的游戏行为,寓教于乐,帮助特殊儿童培养其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为其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游戏  特殊儿童  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5-02

一、概述

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相关。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如何适应特殊儿童的身心需要,不断创新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是特殊教育持续革新的重要方向。

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在语言表达、运动能力、认知水平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一系列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自理能力的匮乏和缺失,导致特殊儿童只能依赖于家庭或者社会福利院的帮助,这本身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同时也无法缓解特殊教育的压力。帮助特殊儿童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强,是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更是特殊儿童将来进入社会的基本保障。因此,对特殊儿童的自理能力教育应得到更为密切的关注。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它对儿童身体发育、心智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世界、认识同伴、融入生活。可以说对于儿童的教育,游戏比学习更加有效、更加全面。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的治疗中,游戏治疗独具特色、发展迅速。从最开始的普通儿童发展到各种成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再到特殊教育领域,游戏治疗以其更加轻松的治疗方式,让有心理疾病的儿童或者成人融入游戏,摆脱疾病。

游戏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因为自身的缺陷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通过游戏,就是让儿童回归天性,顺应自身的行为,这往往能使他们表达出无法用语言所能获得的感受和经验,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他们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发泄出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和身心发展。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在现今已经得到了更多关注并在持续的发展。

二、游戏治疗的内涵

(一)游戏治疗的含义

游戏治疗的产生源自于精神分析学派。著名的精神学家弗洛伊德在对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游戏对于儿童精神分析的意义。他认为在人格结构中本我对快乐的持续追寻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和身体行为的首要原则。游戏同其他的心理活动一样,都受到快乐原则的驱使。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其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之后,安娜和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中将游戏治疗系统化和理论化,他们认为游戏是儿童自由表达情绪和愿景的方式。

在心理治疗中应用游戏作为沟通媒介,使得患者与治疗师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共同融入一种语境是游戏治疗最突出的特点。在游戏治疗中,游戏仅仅作为一种促进沟通的手段和方式,而不是治疗的目的。游戏治疗强调以游戏作为平台,凡是运用游戏作为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都可以成为游戏治疗。由于心理治疗师所应用的方式互有差异,发展出个人中心游戏治疗、格式塔游戏治疗、心理动力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游戏治疗等不同流派。在近一个世纪对游戏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中发展出一系列的游戏治疗技巧,主要有象征性游戏技巧、自然媒介的游戏技巧、艺术的游戏技巧、规则游戏技巧以及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完成的游戏技巧。

(二)游戏治疗与游戏

游戏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在一种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游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喜爱的、主动参与的组织活动。游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特点,由自发性和自主性综合表现出来的自主控制是游戏的内在本质。游戏之于儿童是一种互相给予、相互依存的行为方式。儿童由于本身具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不必像成人一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满足追求自由的愿望和需要。同时,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儿童阶段,难免会发生与未知世界的碰撞和疑惑,而游戏就成为了儿童认识世界、发展自我、解决疑惑的突破点。正是由于游戏具有以上特点和功能,游戏才能作为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心理治疗手段被广泛采用。游戏既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儿童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始终在内心世界存在一个儿童的自我的成年人,去发掘个人内心世界的活动,特别是早期经验、潜意识层面的内容。

游戏治疗具有与游戏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

(1)主体和参与者不同。游戏治疗中的游戏主体是心理患病的受访者,主要包括具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或者成年人;参与者既可能是心理医生也可以是朋友、亲人。

(2)目的不同。游戏治疗的本身是一种解决患者问题的诊疗手段,是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其根本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3)本质不同。游戏治疗中的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内心真实性,游戏治疗运用游戏的虚幻性、体验性提供给儿童以可信赖的环境和真实表达的媒介。心理治疗师以游戏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继而揭示引发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开展更为科学的治疗手段。

三、特殊儿童(智力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问题

(一)缺乏掌握自理技能的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特殊的情况,对于掌握一项技能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智力障碍的儿童对于简单技能的掌握不能同普通兒童一样,需要将整体活动进行分解,从而小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而如在福利院生活的孩子,由于阿姨担心他们自由活动存在风险,凡事亲力亲为,导致智力障碍的儿童没有机会学习自理能力。在学校中,由于老师们应对较多的学生,一种技能的教授采用的是大课堂的方式,而对于长期学不会的个别儿童,教师们本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直接自己包办和无暇顾及的方式,这就直接减少了智力障碍儿童自理能力学习的机会。

(二)缺乏及时鼓励与表扬

儿童自身,由于处在周围人的保护当中,所以当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其自身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这个时候,如果周围老师、阿姨、父母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能够极大提升他们的自信,从而对于接下来的困难从容面对,努力克服。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都有自尊心,当做好一件事后非常期待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如果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孩子们就会认为自己被忽视,从而打消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陷入更加自卑的境地。阿姨、父母和老师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认知,不能及时给予特殊儿童正反馈,不利于调动他们独立做事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2]。

(三)缺少反复练习的机会

当特殊儿童独立完成一件事时,他们的内心是兴奋的,但自理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反复持续的结果,而特殊儿童特别是智力障碍的儿童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做同一件事。这时候,如果周围人不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同一件事直至熟练,久而久之,孩子们无法养成习惯,之前建立的认知也会不断忘记。缺少反复锻炼的机会是特殊儿童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无论是家人还是老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的儿童倘若无法学会自理能力,就无法独立于这个社会,无法养成独立人格,无法更好地生活。

四、特殊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在动作模仿中学习生活自理能力

动作模仿是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基本形式。动作模仿的学习一来比较直观简单,便于形成快速记忆,二来在游戏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们比较能够找到共同点,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儿童的动作模仿能力很强,可以将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编制成一套易于学习的操,再加上相关的音乐,使之变成一个锻炼的小游戏。例如,将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刷牙、吃饭上学等一系列动作编成早操,加上背景音乐,在“1,2,3,4”的口号中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儿童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模仿练习,就会掌握这些自理内容的基本操作步骤。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其自身的自理能力就会不断巩固,直至同普通儿童一样。

(二)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生活自理技能

角色扮演游戏不仅能调动儿童学习自理技能的兴趣,而且还能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角色扮演游戏是规定一个特殊的真实情景,然后给每个参与游戏的人以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的选择最好是和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不同,给儿童们以新鲜感,然后制定相应的规则,让每一个角色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例如,在“过家家”的游戏中,让儿童分别扮演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告诉他们爸爸或者妈妈应该做的事,然后耐心对他们进行指导。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可以让儿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在竞争游戏中学习生活自理能力

竞争是一种认清不足,有效提升自身能力的手段。通过组织竞赛,能够提升特殊儿童自身的争胜心理,通过不断获取胜利来释放悲伤的情绪,激发昂扬的积极心态。游戏的组织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组织独立穿衣服接力比赛,谁在更少的时间完成,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的比赛不仅提高特殊儿童的自理能力,而且还提供了与同伴互相交流鼓励的机会,为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在竞争的游戏比赛中,老师应对每位儿童的行为作总结,指出每位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训练。[3]

五、总结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最基本的能力,是一切适应的基础,是适应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将游戏的方式融入特殊教育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游戏自由愉快的特点,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为特殊儿童打开了更加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毛颖梅.游戏治疗的内涵及其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36-39.

[2]王春婉.特殊兒童积极生活方式培养的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7(02):189-190.

[3]申仁洪.社会适应及其对特殊儿童的生涯发展关照[J].现代特殊教育,2015(04):1-8.

猜你喜欢

自理能力特殊儿童游戏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孩子,我们慢慢来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