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2019-07-02苏嘉栋

北方经贸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苏嘉栋

摘要:文化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 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新形势下发掘和发扬根植于乡村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培育乡村文化产业,不仅是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现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当代背景和国内及日照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两点发展方案,其中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乡村振兴的保障等。

关键词: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2-0065-03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振兴乡村,就是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发展中保留我们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也就是说,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融入现代元素使“农村更美”,还必须要保护和弘扬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即乡村的振兴通过激活乡村文化之魂的密码,来塑造物质形体美丽的“新乡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农村,蕴含着该民族或群体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该群体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或群体身份的原生状态等,体现出该民族或群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史小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说,乡村振兴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优势,保护并利用这种特色,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是我们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的内涵所在。如今,它不仅传递着文化特征,其具有美学、历史价值的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文化作为支柱性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此,现以日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文化助力乡村发展文献资料的查找及田野实地调研,对日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如何进行抢救、发掘和挖掘,搜寻历史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从乡村“凝固的音乐” “凝固的教科书”民居建筑等有形物质景观到无形的乡风文明,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到文化乡贤艺人的培育,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文化服务到推动乡村全面治理等方面去盘活其新时代的价值,突破遗产的生产基地展示功能,融入科技新手段,让遗产发挥科普教育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而发挥其乡村振兴再造引擎的推动作用,为探索日照市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建设理念及推动当代民间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二、发展状况

为了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重要指示“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紧随乡村大张旗鼓地进行建设。国内不少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做着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鲜少真正从“非遗文化+”这套“组合拳”入手。艺术家渠岩于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在顺德青田正式发布“青田范式”,即“青田坊”, 是新时期艺术乡建的转型,追索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体现传统价值观的族规家训,抑或是一处体现乡村历史的遗址遗迹。同时,也提出杜绝脱离乡土社会文化脉络与主体诉求的艺术乡建等。四川茂县的特困区羌区,加大对羌族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利用民俗文化展现“绣花”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当地古文化成了羌区脱贫的密码。

在各级文化部门都积极开发创新下,作为有着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成果逐渐丰硕的日照,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目前对《日照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分析,可以看到日照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喜现状。建立了九个省级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基地),七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个省级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级文化部门立足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着大阳文化、海洋文化、莒文化、东夷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并积极推进文化丰富传统技艺创新,日照农民画、日照黑陶、艺术地毯、“世唯”原创手绘等,使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速也较快,文化产业投资稳步增长,GDP占比逐年提高,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着转型升级的新未来。

三、发展方案

(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费孝通终身研究中国乡土社会里的奥秘,激活乡村内生力量激活乡村。就是说,只有激活乡村的内生力量,乡村才能够振兴。乡村的内生力量就是本乡村村民长期的生活方式及劳作方式(如民族传统工艺、陶瓷手工作坊)等组成。每一处村落,其实质就是本村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文化(古传统村貌、工艺、匠作精神、乡愁、乡贤、宗族等)。

我们可以通过市县志、族谱等文献记录,发掘我们地域特色的乡村传统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沉睡已久的乡土文化之魂的密码,通过政策支持、价值引导,合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民自治价值理念高度融合的乡村文化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和传承发扬非遗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抓手。另一方面,让非遗文化先行,引领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动能,可以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民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联合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请的同时,也向世界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藏,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授自己宝贵技能(黑陶、农民画、茶文化、剪纸、过门贴、柳编及纸扎风筝)的过程,以及研究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职业的专家,在学校、社会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就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新时代中焕发色彩,真正起到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就必须刷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即必须在文化价值的挖掘和现代阐释上下功夫,并进行申报和传承,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并整合重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写成普及校本教材以及选用要有广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教师,或者定期选聘民間文化协会艺人,从身教的层面对学生、乡民、技艺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素养低的教师群体进行教育或培训。因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不仅仅是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日照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文化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有关手艺技法传承,可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教育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非遗产手工艺。当然,也离不开营造优良的物质文化氛围。如校园物质文化就是通过装点校园园区环境(宣传栏、校园墙、草场周围)等景观墙上张贴着古代名人画像及其经典与室内环境(书法、剪纸、农民画等)的方式营造氛围、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感受其美好,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文化的社会实践,以期达到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应该合理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如文化下乡帮扶活动,在各村居构建村居文化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文化宣传阵地等,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产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新时代中焕发色彩,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品牌,才能在市场化经济中落地成长。因此,挖掘非遗文化特色,开发非遗文化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展示等旅游活动,培育新的非遗产业化,推进“非遗+旅游” 跨界融合发展,带给游客视觉上、感官上丰富多彩的体验,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打造能够有温度的文化产品、文化包装,真正实现“可带走的记忆”,合力打造乡村振兴“日照”样板。如作为乡村振兴茶文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照不负云顶茶园”和“茶家乐”串联起来,形成茶旅融合示范片,带动附近几个贫困村的发展。把农舍改建成高档民宿,茶农可以过起“5+2”的日子,平日种茶采茶,周末经营茶家乐,形成茶园美、新村靓、产业兴的新格局。再如,春风十里,大暖帐诗茶小镇等开发项目,开展创意研发,提升传统手工艺产业内涵。这样就促使传统非遗工艺振兴,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传统村落”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大业,就是要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统一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说,要加强加大“古传统村落”保护意义的宣传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作为非遗文化特色旅游业,让村民和全社会认识到古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在20世纪五十年代,开“无人服务商店”的五莲李崮寨村以及有着抗战历史纪念意义的莒县柏崖庄 “北海银行”等,像这样具有文化生产力价值文化资源优势及后发优势,要因地制宜,进行修缮,对于破损严重的可以异地保护,可以走“古传统村落”等文化遗址资源旅游项目。把其中的精髓进行搬迁成立博物馆,来发展乡村经济。对不具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应该列入城中村改造、村庄搬迁撤并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门望族”工程。如日照涛雒镇的名门望族“丁肇中故居”,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内涵的历史名人资源,将成为名人文化旅游中举足轻重的一种名人旅游,名人营销就是旅游文化的最好佐证,借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让很多地方加入了名人争夺战,抢的是名人,夺的是经济利益。日照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文创和打造。

3.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

好戏要靠唱戏人。乡村振兴繁荣的表现首先是有人气,才能不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想重现青山绿水,重塑古风古韵,建设成不仅是一幅“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张“人文山水图”的美丽宜居宜业特色新农村家园,乡贤艺人的挖掘和保护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工程。因为乡贤是来自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因”传承,记载乡村这些“基因密码”的专家,他们是乡村振兴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在建设过程中,研究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及历史上的文化遗存再生展现方式,最大限度的保留和还原乡村自然与历史风貌,是否要保留或恢复传统村落的灵魂,都需要“匠作精神”的新乡贤来定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巨大财富。所以,对于乡贤艺人应该进行合理统计,吸引乡贤艺人返乡下乡,哪怕是远渡重洋在各大洲的华侨,他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乡愁”共建中来,这既是责任也是荣誉。整理乡贤艺人的名册档案,帮助乡贤发挥在非遗文化挖掘和保护中的作用,为他们继续非遗文化的传承事业给予尊重和支持,在非遗文化发展的产业模式中给乡贤提供价值平台,发挥乡贤在民俗文化宣传、教育和创新中的作用。

4.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乡民才是乡土生活的主角。即使将来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程度达到70%,仍将有四五亿人还要居住在农村。因此, 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更要依靠农民,乡村最终能留得住的人应该是乡民。所以,要激活农民的參与热情,让农民在共治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计划中,应该给农民和基层更多自主权,全面放开农民的手脚,调动他们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的积极性,才能找到适合各地情况的有效办法,形成乡村振兴的原动力,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5.乡村振兴的保障。

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发扬的大旗下,要想发挥乡村振兴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尽快制定挖掘和保护非遗文化发展总规划,重视非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对非遗文化进行集中整理和资料统计,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引导和宣传非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非遗文化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鼓励非遗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导社会主体创造性转化文化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甚至制定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和非遗工艺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非遗文化的认定和申遗工作,完善乡贤艺人的认定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利益共享机制。

运用金融杠杆调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调研资助、技术平台使用补贴(如构建“互联网 +”机制,拓展乡村手工艺产品销售空间,将线上服务和线下参与于一体,形成体验式“淘宝村”等)、原创资助,在有效环节开展政府扶持。

四、结语

乡村的振兴就是要充分利用特色非遗文化资源与现代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只有遵循“非遗文化+”这套“组合拳”,乡村的振兴才能够成功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盈利性的文化产业,进而构建一套具有时代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现代化非遗文化产业体系。探索一条非遗文化品牌发展的新路,为其他省市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做出“标杆”模版,让以非遗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国贡献“日照方案”。

参考文献:

[1] 曹东勃.优秀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N].解放日报,2018-09-25.

[责任编辑:王功巧]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