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2)

2019-07-02

诗歌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物象原生态意象

及物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常见的诗歌及物手法,诸如以松树入题,马上写挺拔、立志;写菊花和青竹,须得抒发心中的淡雅和气节。这种普遍的诗歌写作技法应和了笛卡尔“自然态度”的美学主张,即认为客体独立我们而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我们对它们认识是普遍可靠的。编者认为诗人的及物不能仅仅只关心大同语境下的集体经验,而要对物象做种种纯粹的细微的“现象”来对待(按照胡塞尔的主张一切实在事物都必须按照其呈现于我们心中的面貌而作为种种纯粹“现象”来对待),例如“水从石缝汩汩流出,成为泉/母亲用木瓢把泉水灌进木桶。”(宇剑)、“洋槐花落在水面/风将蒲公英吹散”(林義)、“水鸭子一路南游,游鱼戏莲叶/我趴在篱笆上,草跃过我的头”(宗吴)以及“黄猫跃上红墙,房梁上灰黑的雏燕一阵惊慌”(范俊呈)。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本期推介的四位90后诗人的诗歌在及物时能让物象变得简单而纯粹,简而言之,他们诗歌的“指向”与诗人的表达主旨是相一致的,并由此产生出诗歌物象世界的原生态特质。

诗歌仅是呈现出物象世界的原生态特质是远远不够的,物象本身就有多种存在方式,比如宇剑在《虎跳峡》一诗有:“身披暮色,把苍茫摊开抵达你身体里最柔软的部分/你不是坚硬的岩石。”诗一开头把暮色(名词)、苍茫(形容词)拟人化为物象,通过物象选择(岩石、蔷薇、瀑布、鸟羽等)烘托出一种物象世界与心理世界的落差与纠结之感。这就打破了庄子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形而上思维模式,诗歌及物的过程就是要做到差异、区别与对立。

范俊呈、宗吴、林义和宇剑在诗歌及物方面各有特点,编者更倾向于宗吴和林义在诗歌语象与意象上的探索,宗吴的“我翻了翻旧盒子老鼠咬出洁白的牙齿/尺度有一毫米那么大精美的蛤蟆不再与世交往”“老鼠咬出洁白的牙齿”和“尺度有一毫米”为具词性形象,即由文字符号组成的语象。林义的“硕大的圆弧外墙矗立道路尽头反射着阴天的白。在疗养院,/遮天的梧桐叶子落满长阶梯。寂静的太阳黑子蒸腾出水汽包裹山顶。”林义的意象为自然意象,却有了“情”与“景”的关系,做到了寓意于象、移情于景。

猜你喜欢

物象原生态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来自林间的风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