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规划:一种新的规划范式

2019-07-02刘佳燕

城乡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社区规划范式主体

■ 刘佳燕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从经济腾飞到城市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

最近二十年,空间规划成为聚光灯下的利器,我们关注效率、经济、产品,特别是其美学效果,但这背后的社会、生态效益却往往被忽视了,直接关乎每个人日常生活品质的微观人居环境建设长期相对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离朋友、自然、生活越来越远,甚至加剧了社会空间的隔离。

当前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型期,城市规划与建设亦然。社区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范式,迅速兴起,应对当前中央深化社会治理战略与全方位品质提升的

存量更新诉求。它不同于传统的住区规划,打破了“见物不见人”的局限,用系统和发展的视角关注社区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制度等多维度的互动和共生,强调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共同体和精神命运家园,通过各方主体共谋共建共享,实现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社区规划是一种综合性规划,重视社区人文产地景几方面之间的联动和相互生产机制,核心是需要一支跨学科整合行动的社区规划专业队伍,更需要“交互型专家”而非“贡献型专家”。

社区规划是一种强调实践指向的规划,极其重视规划的可落地性,并需要与之匹配的行动方案和全程参与规划实施。

社区规划是一种以参与为根本的规划。参与是分层级的、双向的,并需要借助专业化的形式和工具,根据不同任务、场景因地制宜选取,甚至在充满乐趣的“游戏”过程中形成共识和实现共同行动。

社区规划强调社区是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的主体,需要认真审视、深度挖掘和全面连结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明确边界、挖掘和提升社区能力,全面激发多方主体的动力与活力。从“为社区的规划”走向“与社区的规划”。

社区规划是一种“过程”重于“结果”的规划,关注规划作为一种行动过程和社会过程,重视“空间的生产”,强调过程导向,关注谁以及如何生产,充分发挥社会与空间的互动机制。

社区规划是一种立体化架构,很多时候需要跳出社区,在更高层级协调统筹资源和提供制度保障,街镇、村社、区县、城市等各层级社区规划各有侧重,相互对接,才能形成上下呼应、左右联动,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地和效能提升。

社区规划需要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培育一批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有组织的专业团队力量长期扎根基层,涉及责任/社区规划师的职能定位、工作形式、专业能力、委托主体和配套政策等制度性建设的支持。

猜你喜欢

社区规划范式主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规划工作以广州市大塘社区规划为例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英国邻里规划实践对我国社区治理的启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山水居住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