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江南—江阴铺开新农村建设新蓝图
2019-07-02梅玉珍
■ 梅玉珍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详细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话、20个字,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的新农村建设共投入10多亿元,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一、特色“三实招”
江阴以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为抓手,以丰富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内涵,以推进农村住房翻建试点建设为支点,在三方面工作上出实招、谋实效。
(一)在“质”上谋实效,努力推进农房品质提升
长泾现场图
长泾镇农房翻建建设现场
加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民心、符合民愿的民生工程。江阴根据机构改革部门职能调整,农村住房建设工作由原市委农工办改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制度体系。成立了农村住房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市长蔡叶明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员,统筹推进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并从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抽调人员作为办公室成员集中办公。二是强化支持保障,加大政策服务力度。2017年7月出台《江阴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试点方案》,明确了编制村庄规划、规范农房建设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完善配套设施、设立专项资金等主要内容,选择长泾镇、月城镇6个行政村先行试点建设。为加强建设管理,随即制定了《江阴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细则(试行)》和《关于明确江阴市农户建房管理工作操作程序的通知》等配套措施。2019年3月,江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江阴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今年全面启动新一批31个自然村试点建设。江阴市财政设立1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已列入2019年度预算安排),对试点村按照每户5万元标准予以村集体专项奖补,专项用于农村住房建设试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指导各镇(街)认真做好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研究出台宅基地审批管理和自愿退出实施办法、农房建设管理工作操作指南、村庄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为推进农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强化典型引路,开展试点建设工作。第一批试点村中,长泾镇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不断加大建设推进力度,3个试点村共开工建设231户,其中36户已经完工交付,其余 195户正加紧建设。月城镇沿山村石塘湾规划设计方案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双泾村湾河头规划设计方案经市政府批复,施工图通过技术性审查,已顺利完成启动区拆迁清障,计划近期开工建设。第二批试点村中,徐霞客镇2个试点村采取“原地翻建”的模式,在自然村现有土地上整村拆除重建,其中璜塘村松岗上有1户作为样板工程已率先启动建设。其余各试点村多采用“异地新建”的模式,目前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二)在“特”上做文章,努力推进乡村特色发展
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江阴特色的示范村庄。重点打造璜土村、阳庄村、红豆村等10个产业、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试点村,为全市域推广提供样板,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经验。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江阴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召集人,20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形成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多次召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部署会、交流会、例会。二是强化协调整合。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列入集成改革项目,并作为政府重大决策项目重点推进。出台《江阴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把相关资金、项目、政策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切实形成制度合力,发挥整体联动效应,全力扶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三是积极争取试点。前期该市调研多个村庄并积极上报,经过省田园办、无锡市田园办现场调研,顾山镇红豆村红豆树坞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村庄,徐霞客镇阳庄村老旸歧等10个村庄列入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四是科学规划设计。召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规划设计部署会,聘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现场调研,紧扣特色田园乡村的总体要求,围绕塑造凸显特色,结合各村特点组织编制各试点村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具体工作方案。五是落实建设任务。各试点村逐一梳理建设项目、统筹推进,排出项目实施清单,明确时间节点,逐级落实责任,做到各项工作可实施、可检查、可考核。
(三)在“绿”上下功夫,努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一是扎实开展村庄环境提升整治。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累计建成209个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示范村,实现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全覆盖。二是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从群众最关心、最亟需、收益最直接的地方入手,绿化村庄,美化庭院,修建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河草系统治理,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40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
二、新问题 新困难
(一)扭转农民观念难
农民群众习惯将新农村农房建设的政策与拆迁安置政策做比较。认为拆迁安置可以拿到两套住房及部分经济补偿,且安置房还能上市交易。而农房翻建,住房面积可能变小,还需要自己掏钱新建住房。所以大多群众要求在房屋拆除、装修等方面给予补贴。另外,江阴市的政策要求以自然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工作,除了少部分农户因房屋老旧、子女嫁娶等有刚性需求以外,较大部分农户对异地新建有不同想法,引导农民群众同意整村移建的困难极为突出。
红豆村
(二)调整建设用地难
由于江阴市开发强度偏大,经过多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后,农村基本上“跨出门槛就是基本农田保护区”。除了部分自然村偶有闲置宅基地外,绝大部分的村基本没有存量土地,很难在原村庄新建或翻建住房。而异地新建的模式也需要村内有一块集体建设用地作为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在新宅建设完成、村民分房入住、老宅拆除后才能进行土地复垦。土地供应成为制约试点建设向前推进的“瓶颈”。目前第二批试点中仅有璜土村、红豆村、璜塘村、皋岸村4个村建房用地已落实。
(三)统筹平衡资金难
从试点的农房翻建初步测算来看,农户需承担每户约30万元的房屋建设费用,镇村两级在基础设施投入、配套用房投入、土地成本等方面的费用超每户20万元。随着近期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的上涨,农房建设费用趋向增加。并且农户分得新房后,装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了相应补贴及大力支持,但要平衡好建设资金,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三、江南新“蓝图”
下阶段,江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将按照既定目标,进一步坚定信心、巧施慧心、坚持恒心,全力勾勒新农村建设新蓝图。
(一)切实加强建设推进
按照2020年试点村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为阶段性目标,指导各镇(街道),加快第二批31个试点村的摸底梳理,以统一村民意见、项目选址、地方规划修编、建房方案设计、手续办理、旧房拆除、进场开工、基础完工、主体完工、竣工验收、选房交付等为推进节点,调整首批6个村、制定第二批31个村的推进计划表,细化责任,明确时间,挂图作战,强势推进。加快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样板。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政策,聚力打造一批省级、无锡市级先进典范,2019年完成顾山镇红豆村红豆树坞等无锡市第一批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有序推进长泾镇习礼村小庄圩等第二批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加快审批管理。在符合法律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创新审批模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把握建设规格。充分体现新时代江南农村住房特色,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设。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深入浅出地做好政策宣传,鼓励引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二)切实加强要素保障,加紧政策支撑
尽快出台宅基地审批管理和自愿退出实施办法、农房建设管理工作操作指南、村庄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探索研究村庄规划编制奖补政策和其他农民建房激励政策,着力解决土地、规划、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和瓶颈。加快规划调整。统筹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调整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完善规划发展村庄布点,按时将非规划发展村庄的试点村调成规划发展村庄。抓住规划修编调整窗口期,尽早把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到位。加强设施配套。统筹开展道路、绿化、供电、供气、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文、教、体、医、养、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确保新建农房满足农户生产生活需要。
(三)切实加强建设管理
建立完善市、镇、村联合联动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严格实施对农房选址、房屋设计、施工队伍选定、材料进场等重要关口和建设全过程的监管。行业部门加强对所在村和施工单位的专业技术指导,保证建设各方行为规范,切实提高农房建设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江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方案,落实信用评价制度,充实监管力量,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强化农房建设设计标准,严格施工人员培训、施工资质和从业资格管理,加强工地建材质量检测,督促施工单位全面规范农房施工现场管理,确保农房工程质量安全。
新农村建设这项事关全局高质量发展和全体农民高质量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一定会按照已经绘就的蓝图,一步一步地成为现实。不久的将来,独具韵味的新时代、新江南、新人家,定会亮满整个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