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微日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019-07-01颜梅
颜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微日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微日记就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写数学微日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培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养成勤于实践、乐于实践的习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相关的元素,并进行相关的计算。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家新买的房子要装修了,属于我的小书房也要粉刷,我非常地兴奋。我告诉妈妈,只要给我基本的数据,我能算出书房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妈妈说,装修工人说,书房的长是3.1米,宽是2.3米,高是2.9米,要粉刷书房的四壁和顶部。我利用课堂上老师教的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方法,算出四壁的面积加上顶部的面积后,再减去门的面积和窗户的面积,因为这两个地方不需要粉刷。妈妈看到我一气呵成算出了答案,竖起了大拇指,连夸了不起。”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生活现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
上述案例,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为微日记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用心思考生活现象后面存在的数学知识,为数学学习创作注入了活力。
二、微日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毫无学习热情可言,思维被禁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而“微日记”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等份的圆柱拼成了近似的长方体,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拼长方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所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拼长方体的宽等于圆柱的半径,所拼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因此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乘高。教师让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是否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然后记录到自己的微日记本中。有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主要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我知道圆柱的体积可以这样算:底面积×高。但我回家,经过动手探究,发现圆柱的体积还有其他的方法进行计算。我将所拼的近似长方体平下来放,发现此时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而高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我发现还能运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求圆柱体的体积。经过验证,我发现两种方法算得的结论是一致的。”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拘泥于课本的限制,而是运用“微日记”这个载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思維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微日记,培养学生互动能力
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包含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微日记就是促进师生实现良性互动的桥梁,就好比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清晰地看出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放慢教学的步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有学生写了这样的微日记:“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我在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经常会会忘记除以2,造成错误,我感到很苦恼,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呢?”学生微日记中困惑,引起了教师的触动和反思,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他呢?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汇报,汇报时大家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个学习有困惑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微日记:“我认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表示,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再除以2来表示,而梯形底就包括了上底和下底。”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借助学生微日记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微日记真正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总之,微日记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微日记为切入口,凸显微日记的教育功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