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2019-07-01齐君
齐君
【摘要】 目的 研究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 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7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697,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 低于对照组的2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056, 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显著, 安全性较高, 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关键词】 丁苯酞;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疗效;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044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 是由于人体血管发生病变从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具有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 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研究显示, 多数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 因此, 治疗目的应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为主。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通常选择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最为常见, 但单独使用该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同时具有不良反应, 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治疗效果不显著。而研究认为, 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 使患者能够早期恢复疾病,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1]。本研究分析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诊断标准, 经过诊断确诊;排除其他严重疾病患者。采用抽签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女25例, 男25例;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8.01±6.15)岁。对照组患者中女26例, 男24例;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58.11±6.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20050, 规格:10 mg/片)20 mg/次, 1次/d;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6410, 规格:75 mg]75 mg/次, 1次/d;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78, 规格:100 mg)100 mg/次, 1次/d[2]。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0041, 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 每12小时1次, 25 mg/次, 治疗2周为1个疗程。他汀类药物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3]。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失语、肢体瘫痪、感觉功能障碍症状消失,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②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各项症状发生明显的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治疗前较低;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8例(56.00%)、有效21例(42.00%)、无效1例(2.00%)、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9例(38.00%)、有效20例(40.00%)、无效11例(22.00%)、总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697,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四肢乏力1例(2.00%)、转氨酶升高1例(2.00%), 心率减慢0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中四肢乏力8例(16.00%)、心率减慢2例(4.00%)、转氨酶升高2例(4.00%),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056, P<0.05)。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机制较多, 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所致, 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中[5]。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 导致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 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对其预后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该疾病的发病症状十分多变, 主要以失语、肢体瘫痪、感覺功能障碍和视力下降等,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
他汀类药物中主要是还原酶抑制剂, 是降脂和减轻人体动脉粥样硬化首选药物, 能抑制患者血管内皮炎性反应, 保护患者受损血管内皮功能, 对缺血性脑血管具有显著疗效[7]。但是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是中枢神经受损类型,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 在修复患者受损神经元方面无显著疗效, 导致该药物应用受到限制。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 将其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 能改善患者缺血区域的微循环, 改善其血流灌注, 保护人体线粒体功能, 提高患者脑缺血耐受度, 改善人体能力代谢, 同时还能保护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受损的神经元, 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8]。
综上所述,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较少, 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邱海军, 马海朋. 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1):110-111.
[2] 王明. 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2):94-95.
[3] 田梁佳, 李红方. 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北方药学, 2017, 14(5):156-157.
[4] 马历历, 张洪嘉, 董阳. 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7):171-172.
[5] 孙立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 中国民康医学, 2017, 29(16):31-32.
[6] 邱茜茜.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2):45-46.
[7] 梁金凤, 李汉洪. 丁苯酞与神经节苷酯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21):3296-3298.
[8] 赵旭明, 袁喜平. 丁苯酞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PAL及NDS评分的影响分析. 医药前沿, 2016, 6(19):96-97.
[收稿日期:201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