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2019-07-01应健
应健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篇选文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开展依托网络的自由式阅读、重在合作的项目式阅读、问题驱动的探究性阅读等系列活动,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自由式阅读;项目式阅读;探究性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篇选文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当前的课程情境中,如何设置课程目标、如何安排课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高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开展了三次不同形式的以“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试图突破单篇教学的旧常态,走向“整本书阅读”的新常态。
一、依托网络的自由式阅读
温儒敏教授认为,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有太多的干预,而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的确,自由阅读能给学生带来阅读的乐趣,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毕竟是课程,教师不能放任不管。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笔者以为,利用中国教育云平台的教师空间开展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目前,浙江省大力推进教师网络空间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努力实现师生“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的目标。笔者在寒假利用个人的教师空间——“美好语文”,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在“社区空间”建立交流群组,开展了自由阅读与师生互动兼顾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整个活动的时间从寒假前的四周持续到寒假结束后的两周。
(一)自主选择书籍,设置“社区活动”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变得主动?领悟经典的意义,才能激发阅读的热情。寒假前,笔者和学生重温了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研读了卡尔维诺的文章——《为什么读经典》,并通过交流感悟、分享心得,激起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的魅力的兴趣。
学生的自主性是“整本书阅读”须始终遵从的原则。因此,此次活动阅读的书籍由学生自由推荐、自主選择、自行确定。先是班级的每个四人学习小组推荐三本小说,并用一句话写明每本小说的推荐理由,在班内交流。然后,每个学生在推荐书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本小说,最后全班汇总统计,确定排名前六的小说为全班的阅读书目,以供每个学生从中选择一本准备寒假阅读。同时,笔者在个人网络空间的“社区活动”栏目设计了六个活动项目:“整本书阅读之《活着》”“整本书阅读之《月亮与六便士》”“整本书阅读之《挪威的森林》”“整本书阅读之《摆渡人》”“整本书阅读之《倾城之恋》”“整本书阅读之《解忧杂货店》”。
这一阶段的活动历时两个星期,课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的内容是“经典的力量”;一课时的内容是阅读书目的推荐活动。
(二)指点阅读章法,掌握阅读密码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策略的指导不可或缺。课文几乎都是单篇或节选的,单篇文章只需提取、整合少量信息,就能进行鉴赏、评价等阅读活动;而整本书的信息量大,篇幅多,阅读方式应有所不同。学生具有阅读单篇文本的丰富经验,却缺乏“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这次阅读活动的书目是小说类的,因此,整本书阅读和整本小说阅读策略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获得更深的阅读感悟。
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指导,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开展。如批注法:边阅读边记录,对书籍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点评。如思维导图法:通读全书后,按照不同要义,提取相关信息,绘出思维导图,把书从厚读到薄。如对比阅读法:既可以是整本书内部的对比阅读,也可以与作者的其他作品,或主题相似、时代相同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如结合名家解读法:通过阅读名家的评论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运用多种策略进行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与作品的深度对话。
整本小说阅读策略的指导,笔者结合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教授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阅读进行。从书中“教你读懂小说”的22个法则中,笔者选择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法则,如“这里谁说了算”“永远不要因为叙述者说话就相信他”“用词语创造出来的人”“当好小说里有大坏蛋”等。这样,笔者以课本中的小说为例进行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密码,领会阅读小说之乐。
这一阶段的活动历时两个星期,课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的内容是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指导;一课时的内容是整本小说阅读策略的指导。
(三)开展跨媒介交流,实施网络互动
利用寒假前的一个月完成前期指导后,学生在寒假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并在“社区活动”的“交流讨论”区完成读后感的撰写。教师以读者的身份给每篇读后感写下简短的评论,和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交流。
开学后,学生到计算机教室登录教师空间,阅读其他同学的读后感,在每本书的读后感中选择最欣赏的三篇予以简短评论。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有家长、其他网络受众的参与,有些读后感的阅读量达到四五百人次,评论达到一两百篇。最后,笔者把每本书的读后感评论最多的三篇设为精华帖,置顶予以鼓励。这种网络互动的评价方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具有开放、动态的特点,为学生的自由式阅读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这一阶段的活动历时两个时期。一是寒假期间,学生自由阅读,写读后感。一是第二学期前两周,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在电脑教室进行,学生进行读后感的互评;一课时开展交流表彰活动。
二、重在合作的项目式阅读
项目式“整本书阅读”活动是指阅读小组共同商定研究对象——某本经典小说,并围绕该小说开展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完成阅读活动,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获取信息和学习的主体,是项目的参与者、协调者和责任人。每个活动小组由5~6名学生自由组合,全班共分成9组。当然,教师要重视计划的制订、过程的监控、成果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项目式阅读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整合、比较、鉴赏、评价的语文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判断力、决策力等综合素质。这次小组合作的项目式“整本书阅读”活动,历时两个半月,安排在高二的第二学期。
(一)充分论证的方案
在以往的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得极少,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活动之初,笔者对项目式阅读活动的目标、内容、步骤、时间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便学生了解。笔者发放了《“整本书阅读”方案设计表》,要求各小组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展开讨论,并自主设计执行方案。《“整本书阅读”方案设计表》的内容包括:阅读主题;阅读小组组长人选;阅读小组其他成员及分工;背景说明,即选择该小说的原因;探究目标与内容,即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来达成目标的陈述;小组活动计划,要求以周为单位,说明每周的任务、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组内的分工等。方案设计完成后,各组组长负责在班内汇报,全班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经过反复讨论,再三修改,全班最后确定了“智者的对话——《苏东坡传》”“拾年——《盗墓笔记》探究”“永远的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研读”“呐喊中彷徨,彷徨中呐喊——《呐喊》解读”等9个阅读探究主题。
这一阶段的活动历时两个星期,课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的内容是教师对项目式“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解读;一课时的内容是各组探究主题的交流探讨。
(二)书本内外的探究
项目式阅读活动要求阅读小组以研究报告作为研究成果,并明确每份研究报告须包括前言、组员自我介绍、作家简介、作品推荐、组员阅读心得、调查问卷及分析、后序等内容。因此,学生除了阅读作家的作品之外,还要开展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撰写文章、美术设计、排版等多项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各组组长每周填写《整本书阅读一周小结表》,教师和组长进行交流、探讨,即面对问题,积极分析,批判思考,商讨解决方案。为了写研究报告,学生只能沉入作品,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并走出校园,开展社会调查。这培养了学生信息搜索、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技能,让学生找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这一阶段的活动历时六个星期。每周利用语文早自修时段,教师和阅读小组组长进行交流。
(三)自得其乐的评价
每个阅读小组如期出色完成任务,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结晶——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生动翔实,大多达到三四十页。笔者将研究报告上传到“美好语文”教师空间,鼓励大家留言、点赞,并在家长微信群分享,引来家长的一片赞叹。同时,笔者组织了课堂评比,要求每组派出一名或多名代表介绍研究成果,并进行投票。学生各显神通,PPT、视频、音乐齐上阵,效果颇佳。这样的多元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体现了项目式学习的巨大魅力和学生无穷的潜能。
这个阶段历时两个星期,课内安排两课时,用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成果展示、评比和表彰。
三、问题驱动的探究性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探究性阅读重在以问题探讨为抓手,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它既强调对小说本身的揣摩品味,又注重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接近文字的热情,使之通过触摸文字背后的世界更好地体悟文学的魅力,进而培养阅读能力和思辨精神。這次阅读活动安排在暑假开始前的三周到暑假结束后的两周。
(一)有力的阅读铺垫
在自由式“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月亮与六便士》是经全班学生投票选中的六本小说之一,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教师空间的“社区活动”栏目的“整本书阅读之《月亮与六便士》”中只有一个帖子。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学生选择阅读这本小说。为什么?经调查,学生反映这本小说“开头不吸引人”“读不下去”“读不懂”,所以读了开头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转而选择其他书了。这个调查结果是笔者始料未及的。
《月亮与六便士》是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小说。能不能挑战一下,全班读一读这本“难懂”的小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上传了《作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创作背景与主要人物》《〈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月亮与六便士〉作品鉴赏》四篇文章到个人空间的“活动资源”栏目,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阅读并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分享毛姆及《月亮与六便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作家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毛姆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月亮与六便士》的热情,笔者以《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第一行和开篇的诱惑”这章中介绍的阅读知识,即从小说的第一页里读者能收集的“文体”“腔调”“情绪”“措辞”“视角”“母题”“叙述的在场”等18个信息。然后,师生再对《月亮与六便士》的第一段进行赏析,并探讨:
评论家说:“我们需要第一页,小说家也是如此,一本小说一开始就向读者施展魔力。”你从《月亮与六便士》的第一段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你能体会到这本小说的魔力了吗?
激烈的讨论赋予了小说更多的鲜活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这个阶段的活动安排在暑假前的三周,课内安排三课时。一课时的内容是毛姆及《月亮与六便士》的背景资料交流;一课时的内容是《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第一行和开篇的诱惑”这一章节的学习;一课时的内容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开头第一段的品读。
(二)思辨的问题设计
正如余党绪老师所说,在“整本书阅读”中,“好的问题,既能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又能触及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作品中的局部与细节”。整合性与生发性是整本书阅读问题设计的关键。因此,整本书阅读的问题设计不应拘泥于答案的标准化,而应注重答案的严谨性、观点的个体性、思维的多向性,重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讨论、思考和辨析,培养发散性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月亮与六便士》的阅读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一)必答题
1.请复述《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情节。
2.你怎么看待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
3.《月亮和六便士》一经问世就轰动一时,直到现在,仍被视作英国文学的经典、文艺青年的《圣经》。你认为它的魅力在哪里?
4.“无关乎有钱没钱,天上那轮永远免费的月亮,就是诗和远方。月亮和六便士伴随我们一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是著名乐评人高晓松写的推荐词。请你为《月亮与六便士》写一则推荐词。
5. 这本书写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抉择。书中的主人公抛弃一切追逐梦想,追逐艺术,追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该如何選择?
(二)选答题(二选一)
1.中外有多个《月亮和六便士》的版本,封面设计各自精彩。这里呈现的六个不同版本的封面(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明原因。或者对你所拥有的版本的封面,谈谈你的理解。
2.《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这是评论界比较公认的观点,但毛姆本人从来没有承认过。你的观点呢?
必答题的设计注重思辨性,强调开放、多元、个性的表达,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批判、创新等多种语文能力。前三个问题侧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入手——梳理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主题等,涵盖了小说知识的诸多要素。第四题侧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融入情感体验,进行文字表达。第五题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展开论述,形成观点。
选答题把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突破了不同媒介符号特性造成的时空限制,尝试让学生深入体悟艺术的魅力。其中第一个关于封面的问题,适合所有学生;第二个问题与画家高更的生平有关,适合爱好美术或阅读人物传记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这样的问题设计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个性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活动安排在暑假。暑假前发放《月亮与六便士》的阅读问卷,要求学生在暑假阅读《月亮与六便士》,并完成阅读问卷。
(三)开放的课堂研讨
在课堂上,学生围绕《月亮与六便士》的必答题和选答题展开讨论: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对话互动,多角度、多方面对小说展开积极探究,深入文本,解读主题,追问人性……学生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家讨论得欲罢不能。开放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个阶段的活动安排在暑假之后的两周,课内安排两课时,内容是“我读故我在——《月亮与六便士》的阅读研讨活动”。
“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让学生领悟到小说的艺术魅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须树立规范而充分自主的课程意识、有序而富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聚焦素养而重视个性的学生意识、多元而技术先进的评价意识等意识,这是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