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媒体形象污名化问题研究
2019-07-01张亚威
张亚威
【摘 要】近年来,“大妈”这个词频繁地被媒体和大众用来嘲讽、批评和责骂中老年妇女。大妈形象一直受到污名化的对待,而越来越多关于大妈在公交车、火车、高铁等公共交通中的负面报道加剧了其形象的污名化。作为中老年妇女的普通大众,她们就该遭受污名化?大妈形象污名化不仅对大妈本身不利,还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其应当受到重视并得到解决。
【关键词】大妈;媒体形象;污名化;公共交通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234-02
一、大妈形象污名化的形成
说起“大妈”,很多人都会眉头一紧,对“大妈”并没有什么好感。而公交车、火车、高铁等公共交通中“大妈”更是给人留下“占座、骂人、打人”等不良的印象,而且这些不良印象大都是从新闻报道中得来的。随便打开某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大妈、公交车,网页上出现的是《大妈早高峰因错过车拦公交车12分钟:你们别想走》《一大妈公交车上有位置不坐,却要抢别人位置》《大妈公交车上一人占着两个座位:就不让给年轻人》……铺天盖地全是“大妈”的负面报道。“大妈”污名化的形成与某些大妈自身的素质低下是分不开的,但媒体在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大大促进了大妈形象的污名化。媒体报道大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标题制造噱头,形成刻板印象
为了达到轰动效果,媒体经常在新闻标题中制造卖点。例如某一媒体报道的《又一起道德绑架,女生因生理期不让座,遭大妈痛骂》,而以“在你们看来,这起事件算是道德绑架吗?爱心座必须要让给老人坐吗”这样开放性的话语为结尾,这与标题相矛盾,让读者自己思考是不是道德绑架,而标题已经把事件定性为道德绑架,而且还是“又一起”。当媒体用此类标题对相关事件频频报道的时候,其负面作用也不断蔓延,公众在这样的氛围里会受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对大妈产生刻板印象,认为大妈都很坏。
(二)热衷于描绘大妈与乘客的冲突,缺乏深度分析
媒体报道经常把焦点聚集在“霸座”“怒怼”“打人”上面,并且大部分内容叙述事件的经过,缺乏对事情背后的原因理性而深刻地分析。如一篇名为《大妈强占火车下铺,小伙无奈使出杀手锏,大妈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的报道主要从当事人小梁的角度去描绘与大妈冲突的发展经过,大部分内容聚焦在小梁坐车的不容易,以及如何与大妈争执讨回座位的。从标题中的“杀手锏”“灰溜溜”也可以看出报道着重渲染小梁与大妈的冲突,带有浓浓的火药味。再如《又一位大妈火车上霸座! 大妈: 凭什么不让坐? 我惯着你们?》中也是描绘大妈没有补差价霸占空座与列车长之间的针锋相对,报道结尾更是对大妈霸座发表了批评,发泄了情绪,提出的建议也只是希望对霸座大妈进行惩罚,没有针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提出建设性的建議。不仅如此还把大妈这个群体定义为爱占便宜,是霸座的唯一人群,有失公正。这些报道都对大妈与乘客的冲突描写得淋漓尽致,但忽略了对原因的深刻剖析以及正确处理此类事件的方法引导。
(三)夸张的描写,使用带有情感偏向的词汇
媒体在报道时经常运用夸张而且戏剧化的方式,使用带有情感偏向的词语。如《中国大妈火车上大飙广场舞,这么活泼你老伴知道吗》这篇报道不仅标题采用类似于“你这么……你家里人知道吗”的网络用语来调侃大妈,而且报道里使用的“亚洲女子天团”“人类已无法阻止”“太时尚”等这些夸张而又极富讽刺意味的词句,渲染过度,塑造出了一位愚昧、荒诞的大妈形象。又如《大妈公交车上拿行李占座不让乘客:那么年轻,等她老了我让她》结尾“我们悲惨的年轻一代,就这样被这位占座大妈给无情地抛弃了。”刻意地说年轻人可怜博得大家同情,从而对大妈产生憎恨。在这些报道中,大妈变得让人“憎恨”,给人的印象不是“蛮不讲理”,就是“诬陷”“愚昧”。这些负面报道中大妈的形象和社会普遍认为的大妈形象相差甚远,却能引起网民的口诛笔伐和强烈愤慨。像这样的报道越来越多定会导致社会大众对大妈群体产生不良的刻板印象。
二、大妈形象污名化形成的原因
“大妈”从一个慈祥、亲切的称呼渐渐地被污名化成人见人烦的词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公众对“大妈”的定义是在媒体的参与下完成的,而且是通过媒体一系列报道完成的,媒体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媒体选择性报道
作为社会环境的“监视器”,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坚守客观、公正、全面的义务。一些媒体在议程设置和报道框架的选择上盲目追求轰动效应,过多报道关于大妈的负面新闻,在报道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定会造成信息量的失衡。
(二)中老年人话语权的失衡
网络作为我国最大的公共舆论聚集地,谁占领越多的网络份额,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的声音便是主流和“正确”的,而这往往取决于人数。我国中老年人口比例虽然大,但中老年网民的人数却不多,网络空间基本上被年轻人占据,中老年人很少有发声的机会。并且媒体的工作人员多数是年轻人,很少能从中老年人的角度思考,存在主观臆断的现象。中老年人在网络舆论中的缺席,造成社会话语权的不平等。
(三)后真相时代情绪发泄大于事实分析
后真相时代,多数情况下,“事实”已经无法压制“立场”,虽然在历史上也有过群众被“立场”所蒙蔽的时期,但还是会承认“事实”比“立场”更加神圣。在大众媒体主导作用逐渐减弱的时代,“谎言”和“事实”此起彼伏,在不能判断事实真相的时候,大多人往往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当出现了与自己直觉相悖的证据,就会选择忽视,他们不会在事实真相这方面达成共识,只追求情绪发泄。
(四)公共资源的争夺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由此引发的冲突并不少见。“大妈”形象的污名化与公共资源的争夺有着莫大的关系。公交、地铁上,有为了一个座位而破口大骂的;在篮球场上,有为了一块空地而大打出手的;在马路上,有为了锻炼身体的“暴走团”和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产生人身财产纠纷的……在有限的公共空间内,资源供给不足,势必爆发群体矛盾或冲突。
三、“大妈”形象去污名化途径
污名化不仅使大妈群体负面形象夸大,误导受众的价值判断,还可能导致大妈群体心理失衡,所以“大妈”形象去污名化迫在眉睫。
(一)新闻报道公正、客观、还原真实
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公正、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选择中立的词语陈述事件,不使用夸张的词语和充满噱头的标题引起公众的注意。更不能加入私人感情,把媒体报道当作私人宣泄渠道。要通过正常的话语表达事实真相,让受众自己去判断是非。
(二)新闻报道注意方向和倾向
在新闻报道中尤其要注意报道的方式和倾向,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比例要把握平衡,多传达好人好事,普及正确价值观。媒体应该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释放正能量,建立好的舆论氛围。
(三)给予中老年人更多的话语权
在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关于大妈的负面事件,但是大妈们却很少有发声的机会。媒体应该让事件的当事人或者有关联的人在报道中发言,这样才能使得话语权平衡。而且平衡话语权还可以让公众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大妈都像负面报道中描绘的那样,善良的大妈还是非常多的,我们应该为这些善良的大妈正名。
四、结语
“大妈”形象被污名化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某些大妈在公共交通中的不良表现更是加剧了其形象的污名化。“大妈”形象的污名化不能只怪罪于大妈,尽管有道德缺陷的大妈确实存在,但毕竟是少数。造成污名化的直接原因来自媒体的偏见、武断,媒体报道只有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注意方向和倾向,给予中老年人更多的话语权,才能避免继续对大妈群体的污名化,还原大妈群体的真实形象。
参考文献:
[1]王璐瑶.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J].新闻世界,2014(06):180-182.
[2]阎瑾,王世军.新媒体语境下我国老年人形象污名化探析——以“大爷”“大妈”为例[J].传媒,2018(17):79-81.
[3]白莲.流行语“大妈”的污名化话语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18):262-263.
[4]李成波,周瑾.老年人媒介形象“去污名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8(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