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乡愁”中的故园情:湘南民俗与人情的深情追忆
2019-07-01林晨
林晨
【摘 要】郑山明先生的散文集《鄉愁的滋味:那年 那事 那人》是在这快节
奏时代抒写的一曲乡愁之歌。作者通过对湘南故园风物、风俗、乡土、乡人细腻的叙写,体现出作者对故园的深情厚意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关键词】郑山明;《乡愁的滋味》;湘南;故园;乡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227-02
《乡愁的滋味》承载着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呼唤,也承载着那些被消亡的故土记忆的历史使命。同时这种回忆又并非仅仅是简单的集体层面的真实,它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它是个体与故乡的结合,是个体与时间的交融,也是个体与情感的互渗。
一、“快时代”背景下的“慢乡愁”
在这个消解与遗忘为主题的“快时代”背景下,乡愁代表了一种丰富的情感蕴涵,作者试图去理清每个自我与故乡的关系,以寻找一种真正的归属感。
翻开土褐色的封面,也翻开了每个人故土中似还温热着的土壤,就像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描述的:“我们站在时间的这头,乡愁站在时间的那头。”[1]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我们与故乡之间产生了一道名为“时间”的沟壑,时间在不断地向前走,而故土却在逐渐向后消逝。
在这个“快时代”的大背景下,这种文字的保留显得尤为珍贵,也显得格外孤独。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脚踩着高楼越攀越高,企图在稀薄的空气中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却往往一无所获。人们无法从这些虚无中去真正认清自我,也没办法在迷惘的状态下来思考生存的意义。
作家张炜曾说:“山脉土地是千万年不曾更移的背景……我的歌声不仅为了自慰,而且还用于呼唤……我所提供的,仅仅是关于某种状态的证词。”[2]这或许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但比起张玮的话语,后者显得更加质朴与清新。同时这也是南北乡土文学在题材和内容上的一个差异性。北方作家如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人在表现特定的“高密乡”“商州”或是“白鹿原”等地区时,以自己的地域为特点,发掘出地域文化中的精神特质。相反,南方作家如沈从文、韩少功、熊培云等的乡土则大多表现故乡山水的灵性和南方人固有的那种秉性。
郑先生是善于表现南方人的那种秉性的,“暮春摸鱼”是湘南人的童年,“摆碗筛茶”是湘南人的休闲方式,“妇女深夜踩纺车”则是湘南人的催眠曲。书中出现的“酿酒”“赶圩”“碾米”“补锅”等活动正是在湘南大地上流淌的歌声,也是属于湘南大地人民所专属的共同回忆。在这种共同的回忆中,自我与生存变得清晰起来,人们不再盲目追逐,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起来,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花费时间的消遣。作者用故乡来呼唤自我,寻找人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自我在一定意义上是融入故乡的一部分,而回忆、呼唤自我的过程,恰恰就是在曲折中寻找自我的过程。
二、“慢乡愁”下的“故乡家园”
在作品中,作者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故乡家园”,用一个乡里人“缱绻”的视角向我们去叙述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湘南景致。作者在书中写道:“远处的山峰笼罩着云雾,山谷里的白云携带着村庄的炊烟,匆匆而过,像是梦幻般的羊群迁往那神秘的绿色之国。”[3]再比如书中所写:“一声沉闷的声音,在无数次的冲压下,谷壳渐渐变成了细糠。”作者在书中描绘的湘南景致以及其中种种风土人情如今多已消失不见,但重回故园时往日回忆又好似昨日景致,所以作者才会觉得如此怅然若失。现实感使他对故土感到陌生,陌生使人产生疏离和恐惧。
作者不仅是为了单纯表达乡愁,更多是为了重建乡愁。作者写到过年的种种仪式,使人们在过年中寻找各自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同样,作者也写到酿酒的各个步骤,稍有差池,一缸酒就会坏掉,使人们在一代代传承中延续古老的精神。此书内容丰富,好像一张大网把家乡的方方面面都概括在其中。通过这绵密且饱含温情的文字,作者亲手将以往的故乡家园在纸上又重建了起来,他希望人们可以对这种场景有所好奇和触动,继而去继续绘就在某个时段业已颓落、暗淡的真实的故乡。
在某种意义上,书中的湘南大地不仅仅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沃土,也是一种情感的象征。相对于城市,乡土大地是质朴的、母性的象征,它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指代物,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汩汩流淌的情感。
作者描绘的是原始状态下的湘南乡村,村子里遵循的是依存古训沿袭下来的各种风俗传统与礼节。在那个古风遗存的社会,作者不留余力地向我们展示一种原始动态的美,即使乡村的建筑是青砖黛瓦,即使村中尽是村妇农人,但作者重构的这片“故乡家园”仍然是极有灵性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通过重建古建筑来找回时代的痕迹,但光是建筑伫立在那儿又显得极为空洞,那是因为建筑少了灵魂,那仅仅只是过去的建筑,少了人与事的纷扰、缺了柴与米的消磨,它只能成为游人一瞥而过的观赏品。
此书用大量的笔墨书写了湘南大地的故人故事,为“乡愁”灌注了灵魂,也为“乡愁”留住了故土。阅读此书,也使读者能找到自己故土的影子——这是湘南大地也是游子的故土,既是游子的故土也是千万人阻隔不断的乡愁。
三、“故乡家园”下的百种滋味
作者赋予了故乡家园多种内涵。作者身上的文人气息与乡土气息在此聚合,使得作品酝酿出不同的滋味,并且显示出有韵味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能感受到故乡家园不知在某个时代已经开始呈现出颓落的状态,也许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幡然点醒,也许是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的怅然若失,我们不自知地被时代的洪流裹胁着往前奔走,过去早已成为一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但是,这个时代需要一些声音,来惊醒一代人。
作者的乡愁并不单纯是为了展现背井离乡之人的疲态,他在里面将时间的开关锁闭其中,于是,这类乡愁就不仅带有地域限制,还展现了时间的限制。在《乡愁的滋味》中,捕鱼是用网,而不是用电击;喝茶更多是为了聚在一起聊天,而不是用来品味;请客喝酒更是为了显示主人家的热情,而不是为了应酬。他在此处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乡愁,来回到一种更加质朴、更加本真的生活状态。
作者在故乡家园这一情感载体表现出自然万物与人类的一种和谐关系,这更像是我们未来理应看到的一幅现实图景。我们虽然有电脑,却无法感受到草长莺飞,虽然有科技,但无法体会到春江水暖。但这些,在作品中是很容易实现的,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遵从着自然与生命的节律,敬畏着远古的神明。而现在,我们与自然万物背道而驰,越离越远。最后,我们还能从中体会到情感的热度,这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陌生感、疏离感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在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甚至连吃饭都是各家把各家的饭端到街上吃。人们生活中获取乐趣的方式也很多,粮食被虔诚地对待,作物更是经过精心栽培。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与那个空间存在,而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的“滋味”,也是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与警醒。
我们本是故乡土地中孕育的一员,而《乡愁的滋味》一书更像是一根脐带,里面输满了故乡给予我们的养料,让我们能瞬间回想起自己作为一个婴儿时被母亲精心呵护的时光,这种时光是值得回味的。
参考文献:
[1]余光中.白玉苦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张炜.张炜自选集:融入野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3]郑山明.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指导老师:沈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