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去梆子化”反思
2019-07-01郭永杰
郭永杰
【摘 要】豫剧基于河南梆子基础之上发展而来,随着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现代戏表演艺术,现代豫剧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在安徽北部豫剧被称为梆剧,在山东等地被称为梆子戏。豫剧的创作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本文重点探讨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去梆子化”问题。
【关键词】豫剧;表演艺术;去梆子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16-02
一、“去乡土化”是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曲剧种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扎实的群众基础,要想扩大受众群体范围,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等传播媒介的作用。如此一来,又会与原生地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突,只有积极去除创始指出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本土文化圈之外受众难以接纳的元素。才能推动地方剧种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由于戏曲与扎染、锔瓷等传统技艺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些传统物质形态的技艺只需保存好相关作品就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就戏曲而言,必须要实现活态化的生存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就豫剧来说,其现代化之路是需要整体推进的,绝非只通过实现现代化场景、现代化角色就可以称之为现代化了,更重要的是推动创、编、导、演等不同环节实现更宽阔的眼界、更高的水准,从而体现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升华、自我超越。倘若豫剧始终如一,不管时代怎样发展、艺术环境怎样更新,始终坚持“土生土长”、始终追求“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一定会在时代的发展中而逐渐消逝。由此可见,“去乡土化”是新形势下地方戏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也要接受和着手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去梆子化”问题。传统的乡土风十足的河南梆子是一种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的民间艺术形式,但是,无论在何时都俗大于雅,难以被主流社会认可、接纳,因此,也没有实现更好的推广、应用。“河南梆子因其‘化妆粗陋,剧词卑鄙,‘不能开园卖座,‘仅流行于荒村鄙邑间,而省会为绝迹。”这些说法不绝于耳,樊粹庭、王镇南等艺术家就是看出了河南梆子的窘境,才会想到实施现代化改造,以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那个难等大雅之堂的河南梆子被更多人熟知、欣赏,成为受亿万人追捧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但是,豫剧的现代化之路是复杂、系统而又漫长的,必须实现剧本编写、导演编导、灯光舞美、演员表演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演员的表演,应体现出摒弃糟粕、日益完美的艺术发展路程。正是因为常香玉、陈淑敏、柳兰芳、郭建民等一大批现代豫剧表演艺术家们的卓越追求、创新引领,才使得传统豫剧实现现代化发展,走遍五湖四海、唱响神州大地,实现豫剧的传承与创新。
二、坚持“文化多样性”与“艺术风格化”
新形势下的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中的“梆子味”已经很淡了,那些富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表演词汇正在慢慢消失,实现“普适化”已然是大势所趋,但是,这种趋势与戏曲艺术发展完善的内在规律所导致的,也是网络传播媒介的作用下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自身求变,更是地方戏曲剧种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尽管有事实和理论依据,豫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普适性”、全盘求同不求异、全盘否定“乡土地域性”的现象应引起戏曲表导演艺术家们足够的重视。假如我们将地方戏曲剧种为了艺术的纯熟圆融、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作为发展目标,从而对如表演艺术等审美风格进行“普适化”调整。这种做法是利弊参半的,是的,它能为原生文化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全国、全世界人们都能看到它,但与此同时,这种地方艺术的乡土地域艺术特色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地方剧种在“普适化”过程中,为了追求更多的受众、追求更大的影响,势必会让很多独特的剧种、流派风格逐渐消逝,这种做法与“文化多样性”与“艺术风格化”原则相悖。其实,大千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专家学者曾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成就了当今世界的多彩和灿烂。”所以,地方戏曲剧种展示出来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才有了中华文化丰富的样式。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普适性”,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侵害,艺术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如此,才出现了“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等名词。周清平曾说:“艺术风格是艺术成熟的标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才会形成典型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一个地方剧种、一个艺术流派正是由于自身可辨识度高、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才能在实践的长河中不断成熟、不断成就。如果我国每个地方剧种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求同”,都放弃自身的独特性,那么,给这个剧种一个特殊的命名意义何在呢?
三、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去梆子化”应把握好度
纵观豫剧的发展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地方戏曲剧种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首先,始终追求“普适化”的艺术展现,其次,又尽可能保留豫剧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两种行为是辩证对立的,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这两种行为的关系,是每个豫剧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就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去梆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这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但是,这种“去梆子化”手段切忌没有节制、没有极限,切忌将所有的“梆子味”全部摒弃,因为这是豫最初的灵魂,也是证明豫剧是豫剧最原始的凭证。由此可见,在开展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去梆子化”工作时,必须把握好度,要引导所有的豫剧工作者们,特别是豫剧现代戏的演员们充分认识到,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摒弃的源于最初乡土地域文化语境中的词汇有哪些?在表演过程中必须保留且弘扬的词汇有哪些。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在表演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把握豫剧的灵魂所在,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同时又让大众喜闻乐见、广泛接受。豫剧可以分为“唱、念、做、打”四大层面,在表演的过程中,“唱”“念”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因此,要尽量保留传统豫剧中的具有独特审美艺术的唱腔、念白;“做”“打”两个方面主要体现了视觉艺术,所以,表演者们可以尽情“去梆子化”。其实,豫剧现代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促进表现内容的现代化,还要追求表演形式的现代化,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视觉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豫剧现代戏表演过程中,演员们的动作、面部表情等都可以借鉴舞蹈、话剧甚至一些优秀地方戏剧中的亮点,有效促进视觉表现形态上的姿态万千。但是,“唱”“念”作为最能展示戏剧不同流派审美风格、不同剧种的核心之处,特别是豫剧现代戏的声腔应具有独特性,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切忌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切忌全盘现代化,更不能一味追求“去梆子味”。可以适度扬弃传统语句中“梆子味”的调性、曲牌等,学习和借鉴话剧、舞蹈、流行音乐中的优势做法,切忌采取“普适性”的迎合态度。艺术名家黄文记说过:“戏曲表演中的‘唱无疑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的主体,它在戏曲表演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戏曲演员最为重要的表演手段。”如果豫剧或者其它任何一个地方剧种在“唱”方面没有了艺术独特性,那么,这个剧种就丧失了立身之本、独有的风格面貌,最终被时代所淘汰、遗忘。因此,豫剧现代戏表演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保留传统音乐元素,如,传统豫剧的曲牌,从最初的“河南梆子”中传承而来的曲牌多达500首,但是,由于新剧目的专用导致大量曲牌渐渐失传,到现在,能找到的豫剧现代戏中的传统曲牌只有几十首,这种结局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也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原则背道而驰。综合多年的发展实践以及豫剧发展现状来看,对于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去梆子化”问题,必须辩证看待,坚持扬长避短,才能促进豫剧现代表演艺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豫剧表演由于创作的局限性、时代背景的作用,导致表演内容、展现形式都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时代的發展,豫剧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与现代戏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创新表演内容、革新表演形式,在豫剧现代戏的表演艺术中去梆子化,留住精华、去掉糟粕,坚持与时俱进,将现代文化创新元素渗透其中,打造全新表演形式与表演风格。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J].大舞台,2014,(06):7-8.
[2]董伟,黄在敏,徐培成,陈涌泉,张关正,刘景亮,罗怀臻,赓续华,李利宏,姚欣.汪荃珍河南豫剧的领军人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汪荃珍表演艺术研讨会[J].中国戏剧,2012,(07):8-19.
[3]杨宏鹏:感悟式批评:传统品鉴方式在艺术“微传播”中的重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6(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