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传统 接力出新

2019-07-01邱月红

戏剧之家 2019年16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舞台表演

邱月红

【摘 要】戏曲的“刀马旦”讲究的帅、脆、美,而花鼓戏的“小花旦”须要妩、巧、灵。把古老的戏曲圆场和台步进行软化或变形,使之更为柔和轻盈,更加适合当代受众和低龄观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荆州花鼓戏;站花墙;摘花舞;舞台表演;戏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14-02

荆州花鼓戏《站花墙》,堪称本剧种生命力最强、流传最广、百姓最爱、影响最大的一部传统经典。该剧在江汉平原家喻户晓,受到观众追捧。2006年,本人与同仁们一道,将其中的《摘花》一折演到了德国,成为欧洲同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东方艺术宠儿”。

《站花墙》原本只有《梳妆》《摘花》《站墙》几折,属典型的荆州花鼓戏“三小”戏。表现的是小生小旦的爱情和丫鬟穿针引线的情节,延续至今近百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专业剧团不断整理改编,陆续增加了“赶考”“认婿”“对诗”“换狱”“探监”“法场”等戏,扩展為一个完整的大型戏。20世纪8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将《站花墙》更名为《花墙会》,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发行放映。无论是舞台本还是影视本,各类各团各有版本不同,但“梳妆”“摘花”“站墙”始终是该剧的核心和亮点。尤其是“摘花”表演,永远是观众的重要看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摘花”技艺不断丰富更新,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而表演“摘花”绝活的春香丫鬟,从来都是全剧的重要人物,光彩照人。

春香所以抢眼,首先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她虽然只是个天官府千金小姐的贴身丫鬟,但凭借她纯朴的品质和灵巧的能力,以年轻的生命代价成就了剧中主人公扬玉春与王美蓉的美好姻缘。而春香丫鬟耀眼绝伦的“摘花”“梳妆”“鸭子步”等绝技表演,则是她吸引观众眼球的另一重要原因。

“摘花”绝活最早是荆州花鼓戏“四大门头”的首要掌门人汪春保先生,根据江汉平原一带出嫁、陪嫁和闹洞房过程中“认花”“报花”“摘花”的喜庆习俗编创的。最初只能摘三四朵花,舞台上的花是在开演前临时向观众借用的实花。后来发展到五六朵和七八朵。到荆州花鼓戏先辈程兰亭、胡忆菊等老师时,舞台上所用之花已开始采用丝线制作,数量也增加到了十余朵。

本人与春香一角及其“摘花”艺术相遇,是上世纪80年代在荆州艺校学习期间,而潜心于春香及其“摘花”技艺的表演是在艺校毕业回团之后。在跟随胡忆菊老师学艺期间,我正式步入了对春香人物的塑造和对“摘花”技艺的砺练,这是我艺术道路上极其重要的一段里程。

在荆州艺校的四年里,本人主功“刀马旦”,兼习“武小生”。当接任春香这个“小花旦”角色时,虽然欣喜不已,但压力特大。前辈艺人们在人物角色和摘花技艺方面已成就很高,同行同辈们也有不少人在此领域十分出色,而我当时是个专业上并不十分对口的新手。戏曲的“刀马旦”讲究帅、脆、美,而花鼓戏的“小花旦”须要妩、巧、灵。为摆脱传统行当对艺术创造的束缚,我采取“笨鸟先飞”的战术,发扬“铁杵成针”的精神。我比别人起得早,收得晚,练得长,排得多,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我不厌其烦、百排不厌,往往一个翻身,一个卧鱼,每轮摘花,每段舞步,我不知要在台上台下、场内场外重复多少遍。我时常一个人躲在寝室里练“出花”,经常邀约老师给自己开“小灶”,对人物的每一个指法、眼神、脚步和舞姿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教、琢磨,直至弄懂学通、融会贯通。最终将春香一角活现于舞台,将“摘花”的传统绝活,以新的面貌呈现于国内外观众眼前。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收获了点滴属于自己的人物体会与绝活技艺。

春香的第一次出场是一段“占子”道白:“一棵树弯又弯,一长长在太行山。太行山凤点头,我是王府的小丫头……”这段念白,本是传统的“自报家门”程式,但不能以传统的程式化表演进行演绎。这段念白在文学上富有诗意,在内容上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姓甚名谁,身份地位”的自我介绍套路。因此,在表演方面,除尽力凸显其诗韵风格外,还应表现出春香这一人物的个性特点。语气方面应刚劲中含幽默,调侃里显威严,凸显春香这个小人物的刚正不阿与活泼可爱性格。我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字正声清,情绪方面则尽量明快轻松,节奏与击乐鼓点严丝合缝,形体与眼神配对浑圆。当念道“哪一个大胆的惹了我——嘿嘿——”我配合插腰动作,夸张性地做耸肩摆颈、摇头闪眼,最终将某一观众席位作为舞台视点,霸气中略显娇嗔地道出“我就与他不罢休!”使一个正直聪慧而勇敢活泼的丫鬟小人物活现于观众眼前。

站在花墙之上与杨玉春的一段对白,看似过场戏,但其实是春香性情的集中展现。也是整场《站花墙》故事情节的行动引线。因此,应将这段戏演实演细演活,切不可一带而过,演成一般性的情节交待戏。我在表演中力求细致精准,以情带身,以神现形,这其中既要展现对杨玉春的同情与支持,又要表达对恶人势力的憎恨;既有勇于担当的血性,又有小人物的难言之隐。唯有如此,方显出小小丫鬟聪明伶俐、足智多谋的个性品质。最后收场时的 “哑迷”戏节,则集中展现出这个小人物大智慧和一个普通人物的超常品格。

“不怕隔墙如隔山,只怕无心相见难,红娘穿针来引线,看你有缘是无缘。”面对眼前一桩奇冤大案和一个老实本份的蒙冤之人,作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春香丫鬟,当然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地,但也正因如此方显英雄本色。这个“哑迷”其实是含蓄婉转却坚定睿智地表达了春香成全他人的意愿与思路,但她不可一言道破。在她留给玉春美好绝妙期望的同时,也给了观众无尽的遐想,为接下来的戏埋下了丰厚的伏笔。为此,我在下场时,一改传统的表演套路,并不将眼光直视杨玉春,而是将一双神秘微笑的眼睛盯着观众带戏下场……

接下来是春香进入主人王美蓉闺房的一段戏,包含“劝出”和“梳妆”。这段戏的重点是春香为达到王小姐与杨公子花墙相会的目的,千方百计巧劝小姐出门赏花。人物表演的难度在于,春香作为相府的一名小小丫鬟,绝不可对主人家的婚姻大事说长道短和有任何主观表达,尤其是在天官老爷已然凭衫认婿的情况下。这段戏可分为“报花诱出”和“梳妆劝出”两段。两段戏尤显春香人物的勇气和机智,在表演上应时刻有洞察主人心绪之神情。眼神里满是见机而行的神色,语气上透出见风驶舵的机敏。因此,我在整个对白及后来的“梳妆”戏中,始终把自己的关注点或表达重点放在观察、理解和撞击美蓉小姐心灵的戏点上。为使这段毫无情节的冗长表演产生最大化的剧场效应,我将春香人物丰富的思想情绪以各种舞台技艺手段传递给台下的观众,使之理解台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观众永远跟着春香丫鬟的思路和情绪走,让观众有所思,有所赏。

首先是在春香的上楼表演中,由于她满腹心事,心怀忐忑,上楼时我采用了现代舞步的“登山步”;上楼之后,我加入了一个侧身回望的身段,既表现了此刻的春香有难言之隐又尽显其人物的俏丽多姿。当进入小姐闺房时,我蹲步挑手,撩起虚拟的珠帘,变身进房,动作力求柔软唯美,余味悠长。在巧言劝说小姐步出闺阁这段戏中,我心中虽藏成人之美的意愿,而面对蒙在鼓里的千金小姐不宜言破。因此,只可用满园春色百花争艳的景致来诱引小姐出行。我在这段舞台表现中,在道白上尽力响亮清脆,表演上尽量出彩耀眼,比如“桃花开得红艳艳,李花开得白又鲜……花也开了,鸟也叫了,蝶也飞了……”这段美妙绝伦、天花乱坠的春色描绘道白,我意对小姐,却面向观众,将语音传导方向和表演视线角度,尽力倾斜或倾向于台下的受众。

“梳妆戏”是在美蓉小姐被说服外出之后。因此,春香的此段戏应比前段戏更为欢快热烈,整个梳妆的节奏和动作应更加明快紧凑。比如摆放铜镜、擦镜持梳、捋丝顾盼、左右打理等形体表演,应力避施沓繁琐,尽量流畅俐索、干脆轻快。我把前辈老艺人的“鸭子步”略微放大,肢体动作幅度明显,给观众以更强的冲击力。

来到花园之中,从认花报花、观花赏花到赞花摘花,是整场戏的高潮和亮点。“打花巴子掌”属于中国戏曲的传统程式表演,我相约小姐“袖子卷几卷,衣服整几整”,我轻击玉掌,眼波挑逗,穿插内外合花,俯仰成趣。当小姐再现情绪抑郁,并有回转绣阁之意时,为了留住小姐继续前行,当然也为了引起观众的兴趣,春香丫鬟灵机一动,一语双关,随着“小姐今天不看花呀——我看你还辜负了它”,突然间摘出一朵殷红艳丽的鲜花。这第一朵花,要摘得奇巧,摘得骤然,给小姐突如其来,给观众意料之外。她是整个“花墙戏”的转折点和爆发点。

“摘花舞”是全剧的重点看点,也是演员的难点或功夫点。我继承了胡忆菊老师等先辈的袖口花、衣角花、扇子花、蓝子花等十几朵绝技花;美化了传统的“拉藤摘花”“赶蜂摘花”“扑蝶摘花”等情景花。经过老师的教导帮助和同行的共同探索,我借鉴杂枝魔术的技艺特点,创造和丰富了“夹子(弹簧)花”,增加了“探翻身”双手出花,等等。将前辈艺人们的十几朵花发挥发展到现在的几十朵花。力求花艺更巧,花样更多,花色更齐。

为将传统的“摘花”技艺与时代相结合,自己还将现代舞步与流行舞韵渗入传统的形体身段表演之中。把古老的戏曲圆场和台步进行软化或变形,使之更为柔和轻盈,更加适合当代受众和低龄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使相对固化的传统舞台表演多变多元,我时而走台步,时而翻身卧鱼,时而伸手轻跃,时而掩首拂面,把戏曲的腰腿功与时尚歌舞进行搓揉磨合,将流行舞姿恰当地运用到戏曲舞台的表演之中,以求人物更为丰满多姿,角色更为新颖鲜活。

在新世纪之初,本院从戏校毕业回团一批“华师大”花鼓戏大专班的学生演员,本人受托将春香丫鬟这一角色及其摘花技艺传授给下一代青年人。在几年的教学传艺过程中,本人秉承传艺育人的宗旨,认真负责地传帮带,将经过自身磨练创造的人物性格与摘花技艺不折不扣地传授给了这批花鼓戏的接班人。其中,由自己直接传授的春香丫鬟的扮演者谢婷婷目前已成为了本剧种的新秀明星。

功夫不負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主演的“梳妆”“摘花”“站墙”等几折戏被相关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碟在全国发行销售,受到社会的好评。有戏迷评价我饰演的春香甜美,表演的摘花柔美。还有人说我对春香人物及其摘花艺术的演绎有所超越。其实,我在刻画人物和创新摘花的过程中,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我深深感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年轻时代身手不错,却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难有分寸。当领悟艺术走向了成熟,而嗓音条件开始出现问题,以致于身不轻、脚不稳、腿不灵、舞不健。这似乎是中国戏曲的残酷之处。我祝愿年轻的戏曲学子们在戏曲艺术的天地里,努力创造生命与艺术同步的美妙春天!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舞台表演
试论提高舞蹈演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