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农村来蓉务工人员的文化再适应

2019-07-01徐佳怡

都市生活 2019年2期

徐佳怡

摘 要:随着城市的繁荣和交通的发展,彝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已成常态。

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既要适应工作地的文化,又与家乡有深厚牢固的联系,过着两地生活。两地文化差异使得他们适应城市文化后在返回时遭遇了逆向文化冲击,需要达到文化再适应,以避免认知失衡、认同缺乏或混乱以及边缘化等不利处境。了解并描述该群体文化再适应的情况并分析研究其可能与条件,有利于改善此类边缘人的处境、减少民族团结中的消极因素。

关键词:文化再适应 文化冲击 逆向文化冲击

一、少数民族的文化再适应

研究成果和论文主要是对文化适应、留学归国人员的逆向文化冲击和文化再适应的研究。缺乏对少数民族群体来城市务工后再回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再适应情况的调查研究。

文化再适应是一种过程,它是逆向文化冲击现象产生之后的一种自我調适过程,为了能够完全融入母文化,个体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改变。

文化再适应的阶段要经历蜜月期,回到家乡时产生的兴奋和开心;到沮丧期,感受到家乡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产生各方面不适应,从而产生沮丧情绪;再到调试期,逐渐接受家乡的生活方式,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适应母文化;最后到适应阶段,重新适应了母文化的生活环境。

对于文化再适应这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对海外归国人员的文化再适应状况的研究。庄怡川和左冲的研究都是针对海外归国人员的文化再适应情况。并没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员来内陆城市打工,再回到少数民族地区时的文化再适应研究。

而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尤其是凉山彝族成都务工者的研究,都集中于对他们从家乡来到成都后的文化适应情况,并没有关注到当这些人回到家乡时的文化再适应。

所以,凉山彝族农村来蓉务工人员的文化再适应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又填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

二、凉山彝族农村来蓉务工人员的文化再适应情况

我在成都市内访谈了五位来自凉山彝族农村的在蓉务工人员,五位访谈者有着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在蓉工作年限。我们针对访谈对象来蓉务工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农村家乡在生活节奏、饮食、语言、消费方式、制度观念、市场意识等方面的适应情况。

在五位访谈对象中,有三位表示在成都务工后再回到凉山彝族农村时,对凉山彝族农村的生活节奏、消费方式、制度观念、市场意识产生了不适应的状况,也就是产生了逆向文化冲击。比如,成都作为一线城市,生活节奏紧凑,注重时间观念,而凉山彝族农村地区的生活节奏随意,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成都的消费水平高,消费偏享受型,凉山彝族农村地区的消费形式单一,消费水平偏低。成都的制度观念强,依法办事,社会运行规则性强,而凉山彝族农村地区更加依靠宗族权威。

三位访谈者产生逆向文化冲击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在从成都回到凉山彝族农村后,和凉山彝族农村家乡的人没有共同话题,不适应家乡的生活,无所适从。但这三位访谈者均表示在家中生活1周以上时间后,不适应的情况就会改善甚至消除,也就是最终可以达到文化再适应。另外两位访谈对象则表示,并不会在从成都务工返回凉山彝族农村后产生不适应的状况。

凉山彝族农村来蓉务工人员在回到家乡后会产生逆向文化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但通过在原有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这种逆向文化冲击就可以调整过来,达成良好的文化再适应。

参考文献

[1] 李俊霞 伏绍宏,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16

[2] 李俊霞,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性理论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

[3] 王美英,凉山彝族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困境及解决路径——基于凉山彝族成都务工者调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5] 许瑞芳,跨文化语境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文化适应性研究,当代教育与实践研究,2018

[6] 庄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

[7] 左冲,逆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再适应——试论逆文化冲击对海外归国高校教师的影响,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