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约钢琴作品复调性创作技法研究

2019-07-01曹猛

戏剧之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对位大调调性

曹猛

【摘 要】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传统复调技法与现代多调性技法的结合,逐渐成为近现代作曲家重视的创作技术手段之一。随着20世纪音乐的发展,作曲家们开始逐渐探索能够产生新的音乐语言的作曲方式,开始将传统音乐结构架构——调式调性,视为阻挡新音乐语言发展的障碍。各种各样的“破坏”调性的新型音乐创作理论思维和创作手法便随之产生了。这种新型的方法不仅不约而同地把调式调性的概念淡化,而且采用数学思维,用高度数理化的“序列音乐”“无调性音乐”“泛调性音乐”等新手法来写作音乐。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家米约,在音乐创作中不仅保留了传统自然音调式调性体系,并且在音乐作品的横向线条上彻底打破调性,把多调性的思维用进了创作中。打破各层音乐层次之间调性的界限,扩大了音乐的空间。米约在二十世纪创作了一系列多调性作品。使得多调性技法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

【关键词】多调性;复调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42-02

一、米约对于传统复调写作技术的继承

上例是米约《艺术动物园》第十三首,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是对位化手法写作。调性为A大调,米约按照传统复调写作规则,将不栖和的音程安排在弱拍位置,从而解决到强节拍位置上的协和音程。但作品的主要旋律声部大多集中在上方声部,二下方声部多以长时值音符为主,对作品的情绪起填补和声的作用。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早期米约在创作儿童作品时对于传统复调的继承是十分明显的。

上列谱例所示处,米约设置一系列离调手法,调性由1-3小节的降B大调转入第4小节降E大调,第5小节为D大调,第6-7小节转回降B大调。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之间形成上下呼应关系,旋律在上方声部呈现,低音声部在高音声部的空隙处进行呼应,不同的音调使得两声部之间也有了对比关系,构成对比式复调写作手法,形成乐思之间的不同性格。可见米约在作品调性转换时的自由程度。

上例是米约《儿童乐曲》的第五首。米约将上下两个声部进行复调化与主调化声部穿插的方式构成作品。如谱例所示,在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米约采用的复调化声部进行。上方声部采用断奏的四分音符,下方声部亦同样采用断奏的八分音符。这种弹奏的音响效果明显带有巴洛克时期音乐元素。但是在第五小节至第八小节,米约加入了纵向结合的和弦。由原本的附加音和弦变化为三度叠置的和弦形态,音乐风格一下子转变。由此可见,米约采用复调化声部进行,更多是为了突出对比因素,加强线条化与和弦化的冲突,从而让音乐有更多的可能性。

二、米约在横向线条的多调性元素和纵向关系的多调性组合

上例是米约《忆巴西》钢琴套曲中的第二首《Botafogo》,此例是典型的调式相同的双调性对位。下方声部的中音声部区和低音声部区调性为f,而高音声部属于#f小调,就其调性而言属于小二度不协和的调性,由于相同调式结构、典型的巴西风格切分节奏,以及两小节的引子使得矛盾在音响上提前进行缓解,巧妙地使这三个部分的陈述变得平衡。

三、米约对同名调式的不同调性纵向叠置组合

上例选自米约《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前三小节为其钢琴缩谱形式,一部分采用大小调音阶的双调性对位,上声部平行三度的“带状”旋律,调性为C大调,下方声部是上方声部的下方平行六度为主的“带状”旋律的结合,下方声部为bE大调。上下两个声部在调性的设置上,均采用了调式自然音,两个声部层次因为没有一个调式外音,因而显得清晰。

上例是米约《忆巴西》套曲中第九首开始时的6小节。上方声部是c弗利几亚调式,下方声部是C伊奥利亚调式,两者之间为同名调。

上例是米约《忆巴西》钢琴套曲中的第一首《Sorocaba》,全曲巧妙地将多调性复调手法与爵士布鲁斯音乐节奏相组合,在乐曲的开始,双手的配合节奏就使用了布鲁斯节奏最典型的特点——切分,即对位声部與旋律声部形成了节奏上的交错,增加旋律的律动感。其次其整首作品的多调性布局分布体现出一个镜面结构,整体作品以降B大调为主,中间穿插与D大调的调性对置。全曲共58小节,以第20至40小节为中轴,向两侧进行结构上的对位。其调式调性对位布局图如下。

这首作品以bB大调为全曲主调,在此调性上增加了D大调和主调平行小调g小调,其结构是1-4与41-42相统一,5-8与43-46相统一,9-12与47-50相统一,13-16与51-54相统一,17-20与55-58相统一。作品的中间轴为g小调,轴两边是调性相互之间的倒影模仿。从曲式结构上看,能够看出米约这位作曲家对于多调性复调这一理念在曲式结构上的宏观把握。

不仅如此,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间穿插与bB大调对应的D大调也是有目的的,为了保证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调性不发生冲突,首先选取的都是大调,这在调式上保持了一致。然后,bB大调的音阶bB C D B bE F G A 与D大调的音阶D E #F G A B #C 中,D自然大调的正音级D F G中并没有bB自然大调中的变化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D大调与bB大调的调性冲突。

四、结语

复调化声部进行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采用对位化手法进行写作,多采用复调化的织体形式。与主调式写法有所差别的是复调化作品在进行声部写作时,很少对各个声部之间进行纵关系的结合,复调化音乐创作是音乐理性思维的独特产物,同时也是声部线条复合的一种结合形态。横向和声旋律进行,强调声部的进行解决,进行作为音乐发展的支撑。

综上所述,复调化写作思维是与传统大小调的纵向和声体系注重纵向功能关系所不同的逻辑方式,著名无调性作曲家韦伯恩认为,复调音乐中的复调音乐体现出音乐的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以各声部之间的旋律关系为基础。他在《目前新音乐的道路》一书中指出:“我们看到一个脱离主调音乐,回到复调音乐的独立运动,以及为使音乐凝聚力更深刻和更明显的努力。由此,它与尼德兰作曲家们的艺术技巧被视为相同——这种努力正不断地取得成果,一种新型的复调正在发展。”

中国现代音乐的进展与理性借鉴欧洲多声音乐体系,以及在中西音乐的相互碰撞中总结、思考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对尚未在中国作曲理论领域发展成熟的多调性技法进行研究、探讨之重要性自不待言。在西方作曲技术领域,运用过多调性技法进行创作的众多作曲家中,米约与巴托克是较为耀眼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因此研究米约与巴托克钢琴作品中的对比因素,对于我国复调音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罗依.米约作品中的多调性思维及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0.

[2]王语姮.米约钢琴组曲巴西回忆和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3]郭桑桑.米约十部钢琴独奏作品的和声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7.

猜你喜欢

对位大调调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G大调随想曲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十二音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