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关系中官员政绩观扭曲的问题研究
2019-07-01王潇
王潇
摘 要: 主要探讨政治和商业关系中官员政绩观扭曲的问题。以2014年山西官场地震事件为例,可以看出官员政绩观扭曲的主要表现是“唯GDP”论,使得政府官员与企业、商人相互勾结。分析说明了导致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的三个原因:封建官僚体制的历史影响、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束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的认识不足。并提出了四个改进政商关系的措施:各级领导干部以“三实”思想作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绩监督机制,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关键词: 政商关系;政府官员;政绩观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76
1 问题的表现
自2014年以来,山西官场地震一直令人震惊。当地煤炭企业老板深陷其中,涉及一个庞大的灰色政治和商业关系网络。改革开放后,过分强调全国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成为评估政府官员的主要指标。在这种整体氛围下,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甚至铤而走险。
以山西省的动荡事件为例。2014年2月至9月,山西共有7名省级官员“落马”,其中包括4名省委,还有10名下级官员和当地富商受到调查。山西省一张巨大的政治商业关系网络被暴露在阳光下。2011年11月,两劫匪洗劫白培中(时任焦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家,太原公安局带队查案,疑犯被抓后,查货财物近5000万元。金道铭(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指示苏浩(时任太原公安局局长)减少涉案金额。2012年12月,法院确定抢劫财物金额仅1078万元,白培中仅被“留党察看一年”,后来部分退休干部合力举报金道铭,称其包庇白培中。2014年春节前白培中案两劫匪被押解至北京協助中纪委调查,2月份金道铭被调查,是十八大后山西第一个落马的省部级官员。而截至2014年9月初,已有8位在山西任职或曾任职的省部级官员被查,数十位山西富商邢利斌、张新明等与多名政府官员有利益交换。聂春玉被邢利斌牵出,收受煤矿老板贿赂,邢利斌为杜善学升省委常委之路贡献了5000万,令政策曾主政山西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矿相关项目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官员政绩观扭曲的表现主要是GDP与政府官员政绩划等号。政府官员错误的把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转化为治理GDP,为了提高GDP,地方政府在环境、安全、税收、土地和信贷等方面上的管制有所放松,为一些不合法、不环保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助力企业的不合理行为,纵容这些企业在本地发展。这样一来,在“政企合谋”下,企业通过违法违规获得了高额利润,表面上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继而政府向企业征税,获得高额财政收入。经过此恶性循环之后,政商关系逐渐异化,形成不正当关系。“唯GDP”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政府官员拉帮结派,与企业、商人互相勾结,包庇那些不合规的企业行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朋友圈”,并收受巨额贿赂,从而导致腐败。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眼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对于他们有关联的企业、商人的违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打乱了政治秩序。
2 问题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官员政绩观扭曲有以下原因:
(1)封建官僚制对当今官员政绩观的历史影响。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如“官本位”、“君权至上”,仍对现阶段党政官员的政绩观产生不良影响。“官本位”思想指的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君权至上”思想导致现在的官员盲目的崇拜权力、过度追求权力。这些封建思想影响深远,许多党政官员被“官本位”思想所禁锢,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为了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权力,一切行为都围绕官职的晋升,追逐名利,把“当官”当成理想。在这种思想下,必然会因为追求政绩而陷入误区,最终导致社会风气浮躁,抑制社会进步。根据济南市委组织部2003年抽样调查,80.6%的受访者认为晋升是对公务员最有效的激励措施。那些“贪官”,最初入职时都是工作勤奋、廉洁自律的模范,之所以走上了违纪违法的不归路,关键是未能抵制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放弃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错误的定位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获得更高的地位,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甚至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2)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利于新型政绩观的发展。首先,中国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以“事务”为中心,使党政官员成为机械指令的执行者。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质量的改进,大大的影响了政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不论党政机关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是什么,传统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培训与管理,用单一模式来管理各类干部,忽视了不同工作类别的人员的工作性质、岗位职责、社会责任也存在不同,使各类人才难以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与特长,导致人事管理方式落后。最后,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在干部选拔、培训、考核、晋升和监督方面缺乏明确、严格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这些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出现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导致年轻优秀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一些官员变得思想僵化,只想着升职,掌握更大的权力,而不做实事。
(3)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意识的理解存在偏差。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与现代服务意识是始终不能变的,只是内容不断深化。作为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就要抛开任何个人利益,一心当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为自己和他人谋私利。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官僚气息浓重,与人民群众脱节,严重损坏了政府形象,使得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异化。此外,一些官员受现有制度的约束,他们对政绩观的理解过于片面,失去了对正确或错误政绩观的判断力。比如,上级领导希望GDP有较大增长,而人民更希望有房居住,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等。这时,一些官员就会在这两者间感到纠结,最终失去了对“正确政绩观”和“错误政绩观”的判断。
3 改进的措施
(1)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三实”思想指导自己,摒弃将商业原则用于经营政绩的错误思想。尤其是基层“一把手”,握有某些“政策主动权”,很容易对商人经营制造的经济效益产生依赖,错误将其转化为治理“GDP”,对商人的某些不当行为放任不管抑或助力完成,逐渐与商人形成不正当关系。必须铲除这样错误的政绩观,领导干部务必要以“三实”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科学的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认识到党员干部与商人之间的分界线;树立法治理念,筑牢党纪国法与制度笼子的“防火墙”。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任重道远,希望官、商,一起努力,共同构建和谐政商关系新生态。
(2)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过去发展观、政绩观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职能偏差。多年来,我们将政府定位为“经济效益型”政府,但现在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影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政绩观,今后,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贯彻“服务至上”的政府理念,要建立“以服務为导向型”的政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社会控制者角色变为社会的服务者;二是从市场管理者角色变为市场监督者;三是从高成本政府变为高效率政府。
(3)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绩监督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政绩监督机制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监督过程形式化,监督主体单一,责任追究力度不够等。作为人民的公仆,特别是领导干部,他们不仅要做导权力为人民所用、感情为人民所系、利益为人民所谋,同时制度必须支持“权力为人民所授”、“政绩为人民所评”。首先要改变由上而下的任用机制;二是改革高层评估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最后,加强调查和监督,实行公开、透明的公共监督制度和问责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错误的政绩观念,为建立正确、科学的政绩观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新型政商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健康的政商关系应该是灯塔和船舶之间的关系:政府提供宏观指导和方向引导,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建立新型政商关系:首先要继续推进简化行政制度以及权力下放,规范行政处罚;二是推进投资招商体制和行政改革,坚决杜绝“土政策”;三是加强对有关政府官员和企业的监督。政商关系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两者间相互尊重。企业应强调自力更生和守法经营。企业家也应摆脱与政府官员拉动关系、搞圈子的畸形心态,转变“关注政府、围绕政府”的计划经济思想,减低对政府政策、项目等方面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 邓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症结与出路[J].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16,(4):69-72.
[2]乔晓晓.浅析山西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15,(11):268-268,270.
[3]郭学德.领导干部“政绩”问题的理论思考[J].学习论坛,2003,(11):20-22.
[4]肖鸣政.正确的政绩观与系统的考评观[J].中国行政管理,2004,(7):39-42.
[5]高歌.基于公共价值人与三个GDP理论的政绩观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9-28.
[6]徐玉生.科学政绩观的标准及实践[J].求索,2006,(1):76-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