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江南越韵情
2019-07-01胡敏
胡敏
摘 要:有着百年历史的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已经受到流行文化的极大冲击,正一步步走向衰落,为扎实开展“越剧进课堂”并有效传承越剧艺术,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可通过“望”“闻”“问”“切”等教学策略让学生更直接、更具体地去接受越剧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进而继承和振兴戏曲事业,培养新一代的越剧爱好者和欣赏者。
关键词:越剧艺术;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9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浙江的地方戏,大多数学生对它知之甚少,更别说学唱越剧了。深入推进“越剧进课堂”已成为保护、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必然趋势。要让学生通过感受越剧艺术的优秀文化,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有责任、有义务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越剧精神,在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同时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更好地探索“越劇进课堂”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和感悟,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望”——静观默察,发现越剧之清美
开展越剧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越剧的热爱之情,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忠诚度逐渐降低,除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很难寻找到忠实的越剧迷,尤其是小学生,有些甚至对越剧和京剧都无法辨别。事实上,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来反思: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知识是能力的根源。如果学生缺少对越剧的了解,就无法产生对越剧的情感,无法实现越剧的普及。因此越剧的教学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越剧,发现越剧的美。
策略一:了解故事知经典 ——格调高雅的文学美。
越剧的剧目崇尚“出典”,经典曲目几乎都来自古代文学典故。如《柳毅传书》是在唐传奇与元杂剧基础上改编的;《白蛇传》是三言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后的清传奇《雷峰塔》再加上弹词小说《白蛇传》等综合改编的;《何文秀》是明传奇《玉钗记》加上弹词小说《何文秀》改编的;《三笑姻缘》《碧玉簪》都是出自弹词小说;《拜月亭》《西厢记》都与元杂剧、明清传奇有关。这些感人的故事、生动的情节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因此,开展越剧教学时,不能忽视戏曲文学的介绍,要通过“了解故事知经典”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剧目,了解故事,激发学习越剧的热情。越剧唱段中优美绝伦的句子很多,它使听曲之人不仅能品味江南雅韵之美,更能享受中国古典文字艺术。
策略二:观察服饰感受美——精致清秀的服饰美。
越剧的特色服装是古装衣,是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的穿戴。水秀、云肩、长裙、短裙、中裙,上面配上精美的江南刺绣,搭上精致的玉佩、腰带、飘带、玉饰等物,胸腰收紧,形体分明,让人不禁被古代女子的精致典雅之美所折服。尤其是越剧蟒,上下无色、间色都有使用,图案色彩独具特色。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练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让人物形象更具色彩性,性格也更加分明。精美的服饰配上精致的妆容在舞台上独具形象美,对激发学生学习越剧、了解越剧有更好的引导性。如在授课时,教师可用课件出示剧中的服饰,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服饰会穿在哪些角色的身上。再用游戏“连一连”的互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服饰角色连连看,讲一讲理由,分析剧中人物的个性。在戏曲中,不同的服饰往往代表不同人物的角色,并能够看出人物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状态。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一次次主动学习中,从“外行”化身为“越剧迷”,从文字美和服饰美来帮助他们迅速了解越剧、爱上越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闻”——倾耳而听,学唱越剧之韵美
策略三:腔浓字圆说念白。
“千斤念白四两唱”是用来形容越剧表演中念白的重要性。明朝魏良辅在其所著的《曲律》中讲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越剧更有完整的声、韵、调,自成一种语音系统的表演语言。如“干”,普通话读“gan”,越剧语言读“gon”;“看”,普通话读“kan”,越剧语言读“kon”。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念白的过程中,找到越剧念白的特点。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阶段性小结,如嵊州方言:①有点像上海话,柔软婉转;②只有平舌音;③掺有普通话。
越剧作为浙江的地方剧种,是嵊州的“特产”,用嵊州的“官话”(书面语)来演唱。吐字准确和清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演唱质量和水平。唯美典雅的越剧如能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必能给欣赏者带来听的盛宴和美的享受。
策略四:线条标识助唱腔。
“口传心授助唱腔”,从古至今音乐学习中“口传心授”是最古老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特别是在民间艺术与地域风格的掌握上,口传风格、流派,心授风采神韵,将教师在经典剧目中习得、理解、掌握的音乐文化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传播下去。
在“越剧进课堂”的教学中,学习唱腔是越剧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范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准确到位的范唱不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唱欲望,学生学习越剧的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三、“问”——学问思辨,探究越剧之流派
策略五:对比倾听辨流派。
越剧的发展离不开越剧流派的继承和演变,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欣赏越剧也离不开对越剧流派的欣赏和鉴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唱腔的手法和技巧的差异性,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效地去区分名家的唱腔流派呢?如在教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个选段时,可以通过对比倾听开展流派的比较教学:
教学案例:
(1)教师介绍徐玉兰(徐派)和王文娟(王派)唱腔的特点。
(2)播放音频越剧徐派红楼梦《金玉良缘》和王派红楼梦《葬花》选段。学生听辨徐派和王派唱腔上的区别。
板书:徐派: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
王派:平易质朴、情意真切、韵味醇厚。
(3)播放音频《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掌握徐派唱腔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唱好乐句、咬字,配上学过的动作练唱。
(4)学生跟着伴奏完整演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5)教师教学身段,学生跟着伴奏演唱。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学唱片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曲调后,教师通过两种流派的听音辨异同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唱段的徐派唱腔特点在于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王派的特点是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韵味醇厚。了解了派系的区别后,学生的练习唱就会有目标、有方向,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借助派系特点学唱外,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开展“越剧流派的探索之旅”等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任务卡发放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探讨各个流派的差别,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情。
四、“切”——以情带腔,演绎经典之片段
(一)“小梅花”树榜样
上学期,笔者将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东南小学的“小梅花”奖得主的越剧表演录像作了整理,选择其中的服饰装扮、表演动作、唱腔唱词、道具场景等,压缩制作成了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引导更多的学生在观察中了解越剧。这样,学生在同龄人的身上看到了越剧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张力,产生的效果非常奇妙。课堂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上台进行展示,课后的校园演出中,也有很多人上台表演越剧选段,课后参与讨论、点评越剧节目的人也不断增多,逐渐提升了学生的越剧欣赏水平。
(二)“小舞台”展成就
小打小闹还不够,为了让校园里的越剧教学落地生根,笔者在课堂上举行了小型的 “越剧新秀擂台赛”,让学生在所学的选段中挑选喜爱的片段,在课后反复模仿肢体动作,像兰花指、剑指、步法、亮相动作、台步的练习、开关门的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演唱时表情的模仿,如眉毛和嘴巴的上下变化,握拳的姿势、“哀”“乐”情绪的传递……通过反复指导和练习,学生的表演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曲腔正韵美的好唱腔,除了其曲调本身的旋律优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唱者能够根据唱词的内涵和需要,以情带腔,正确处理好唱腔的情感和把握好润腔时的对比度。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角色的扮演,是对越剧唱段全身心地体会后的成果,能让越剧教学的成果“显而易见”。相信在一次次演出的促进下,一定能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越剧,享受越剧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使越剧教学做到有声、有色、有效。
“梦里江南越韵清,浅斟低唱醉中游。”如今,越剧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再是一个“谜”,笔者坚信戏曲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学生们了解了戏曲独特的魅力之后,肯定会感受到古老的越剧艺术珍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把学生引进这有着高墙黛瓦的幽深梨园,让他们徜徉于千树竞开的美景,学会吟唱,学会欣赏,学会思考,最终构筑起自己宏阔的精神家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于口头的“吆喝”,更需要的是实践与实干的精神。唯有如此,这一方梨园才会“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校园中的艺术之花才会开得愈加美艳动人。
参考文献:
[1]韓小怡.传承戏曲文化之我见[J]. 戏剧之家(上半月刊),2011(12):9.
[2]李 渔.闲情偶寄[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3]刘亚茹.小学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133,2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