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对策研究
2019-07-01彭益华李晓梅
彭益华 李晓梅
摘 要:“新时代”残疾人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时代契机。“新时代”为残疾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环境、更为优质的社会服务、更为安全的社会保障和更为便捷的知识服务平台。新时代残疾人教育也存在薄弱之处,残疾人的接纳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远程教育实践型教学资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残疾人教育有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为推进残疾人教育伟大工程,要以包容、公正的态度积极接纳残疾学习者,不断完善残疾人法律政策,探索特殊人群远程教育规律,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残疾人;现实境遇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069-03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包括生活的富足、政治权利的平等,也包括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公平地享受社会教育、实现自身价值,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更关涉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宏伟目标的实现。新时代现实境遇下,如何改善残疾人教育生态、激发残疾人内生动力、完善残疾人社会分工、实现教育扶贫,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残疾人教育发展的时代契机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是对以往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全新定位。“新时代”现实境遇下,习近平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2],体现出党对消除贫困、扶持弱势群体的价值关怀,也表达着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治期盼。新时代现实境遇下,残疾人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时代契机。
第一,“新时代”为残疾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环境。“新时代”历史境遇下,残疾人身体的残缺已不是生命发展的障碍,而是共享社会主义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和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国党和政府努力致力于解决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康复等重大民生问题,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重任。残疾人康复工作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残工委组织,并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残疾人社会服务工作。可以说,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模式也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新时代”为残疾人教育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一是残疾人康复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法》《精神卫生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等均对残疾人康复相关工作做出明确规定。二是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279.9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其中,视力残疾人40.0万,听力残疾人18.5万,肢体残疾人135.7万,智力残疾人23.1万,精神残疾人62.6万。全年有15.0万0-6岁残疾儿童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有132.2万人次得到盲杖、助视器、假肢、矫形器、人工耳蜗、助听器等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3]可见,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资源不断整合,康复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向基层延伸。
第三,“新时代”为残疾人教育提供了更为安全的社会保障。据相关统计,“城乡残疾居民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 370.6万,60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482.1万重度残疾人,其中445.7万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代缴养老保险费比例达到92.5%。有269.4万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养老保险费的优惠政策。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936.1万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6 740个,共为20.4万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其中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2 348个;日间照料机构2 169个;综合性托养服务机构2 223个。接受居家服务的残疾人达到83.8万人。全年共有2万名托养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接受了各级各类专业培训。”[3]数据表明,我国各级政府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为重点,不断实现精准助残,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推动着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第四,“新时代”为残疾人教育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知识服务平台。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优先发展教育事業,办好网络教育。这是党中央首次单独在国家文件中提到网络教育,也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网络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网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以其独特的信息便捷优势推动着残疾人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教育为残疾人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互联网突破了发达地区重点学校和贫困地区落后学校的地域界限,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双师同堂”,使残疾人共享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二是网络教育提升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新时代的远程教育早已摆脱了单一的课堂搬家模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远程教育实践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情境下残疾人教育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新媒体呈现和人机交互等领域迅速发展。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移动平台,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学习。同时,依托网络技术的灵活和便捷,残疾人远程教育也不断降低教育成本。因此,网络教育使学校教育、企业需求、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残疾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二、残疾人教育的薄弱之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环节,也是消除贫困、激发残疾人弱势群体内生动力、参与社会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的根本之计。然而,就目前残疾人教育来看,残疾人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并未从根本上彻底实现,教育程度仍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第一,残疾人的接纳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我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 502万人”[4],而我国仅有9 592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 941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4],“高等教育机构(专科以上)普通在校生数有41 232 696名,残疾人学生的在校比例仅为0.028%。”[5]而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常年位居全国三甲,其高等教育水平一直领跑全国,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最新的“双一流”高校数量都名列前茅,然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却并未向残疾学生敞开大门,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招生规模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位,平均每个高校招收的残疾大学生仅4人,如此残疾人高等教育规模,实难与国际化大都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相符。”[6]数据表明,这与残疾学习者因身体残疾或家庭贫困带来的客观阻碍有关,也和高等院校对于残疾人接纳程度不足息息相关。
第二,残疾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残疾人学习特点,对残疾学生进行周到细致的学习支持服务。但在我国一些地区,残疾人教育工作者却往往很难做到优质的社会服务。例如,“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取得毕业证的残疾人学员学费给予全额补助。这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的切实支持,但教师的激励制度却没有相应跟进。更多的工作量和无差异的激励制度使得更多教师选择普通学习者的教育教学,即使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教师,也因无法得到相应合理的激励而渐渐流失而不是增加。”[7]因此,残疾人教育工作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优秀素质、敬业奉献精神、能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術开展远程教育以满足残疾人学习需求的特色教学资源的教师工作队伍。
第三,远程教育实践型教学资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在残疾人教材编写方面,远程教育的实践型教学要求编写者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阐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够将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材,使残疾学生能够通过教材真正理解和掌握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然而,目前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已经较为完整,但在内容的活泼性、理论的实践性方面却显得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远程教学视频课件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很多教师在录制视频课程中,没有及时增加新的前沿性知识和内容,只是将纸质资源的形式的简单转化,很多案例还是很久之前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二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面临着系统性生活教育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我国策略性的专业设计如针灸推拿学(视障)、音乐表演(视障)、绘画(听障)、艺术设计(听障)、动画(听障)、英文(肢体残障)等已初步建立,这为残疾人学习者平等参加社会工作创造了很多机会。但是,在一些课程如家庭保健、烹饪、园艺等方面,家庭却担任起实际的教学任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低质化的倾向。这反映了学校对残疾人生活教育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教学安排。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补足残疾人系统性生活教育短板,提高残疾人实践型教学资源质量。
第四,残疾人教育有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刑事诉讼法》《收养法》等50多条与残疾人法律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总体而言,残疾人教育,尤其是残疾人远程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少之又少。残疾人在远程教育的招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制保障。因此,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充分重视残疾人远程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远程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残疾人公平受教育权利,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三、残疾人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残疾人教育不仅需要残疾人教育工作者心理疏导,更需要整合社会力量努力帮助残疾人摆脱知识贫困,使残疾人共享新时代教育成果,感受教育平等的权利,最终消除外界教育障碍,实现全面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第一,以包容、公正的态度积极接纳残疾学习者是提高残疾人教育的先决性条件。随着国家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原有的学习障碍正在消失,远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更为残疾人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契机和就业机会。但远程教育更应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尤其是偏远地区残疾人的教育发展,不因地域和经济压力而丧失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远程教育积极接纳残疾学习者的配套政策和教学设备也要相应地跟进,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传递,为我国残疾人教育注入活力。
第二,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服务机制,不断增强残疾人归属感。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导学辅导、网上教学和网上考核等密切结合的虚拟网络教育环境。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相配套的助残设施,建立无障碍通道,使残疾学生时刻能够感受到人性化的优质教育服务。二是构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支持体系。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不再满足于社会物质产品的救助,表现出更多的追求自身价值需求。他们因身体残疾部位的不同,在选择职业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兴趣趋向。为满足残疾人需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支持体系必须覆盖面广、适应性强,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负其责、群策群力的支持体系。”[8]为此,残疾人协调指导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及培训实施、评估机构必须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规范,为残疾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优质社会服务。
第三,探索远程教育规律,不断推进残疾人开放教育实践。全国各远程教育教学点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与残联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残疾人教育,还应积极探索适合残疾人成长的培养模式、教学形式、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而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更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完善适合残疾人需求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一是不断加强残疾人办学理念,促进开放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国各远程教育教学点,要不断树立为残疾人服务的教学理念,尤其要特别关注基层、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残疾人等弱势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一批适应残疾人终身学习需求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二是有效整合社会多种资源,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学习和就业发展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在现有的电大系统、残联系统及各高校远程教育办学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内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残疾人远程教育长效机制,提升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最后,残疾人教育是人类进步之重要阶梯,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的奋斗目标,必须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优先发展贫困人口特别是残疾人教育,激活残疾人内生学习动力,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实现解决好脱困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7)15号][EB/OL].[2018-09-09].http://cl.wuxi.gov.cn/doc/2017/06/
06/1339751.sht.
[4]刘社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16)[R].北京:教育部,2017.
[6]旭昕.残疾人远程教育策略探究——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
[7]李欢,汪甜甜.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协调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8).
[8]颜景庚,李晓虹.构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基于济南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实践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