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双创”人才培养探析

2019-07-01张晶陈霜谷秾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创

张晶 陈霜 谷秾

摘 要:在对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双创”人才培养相关理论进行概括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尝试分析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新特征,得出了持续性、全面性、实践性的新特征;其次,针对三个新特征,尝试从“双创”主体、“双创”环境以及“双创”专业人士三个角度去提出我国双创人才培养的基本维度;最后,通过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我国“双创”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提出对我国“双创”人才培养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双创人才培养;新特征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031-02

2014年提出“双创”理念,“双创”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诸多的模式。“双创”其根源是对人发展的规划,那么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规律等角度出发,“双创”要培养的是怎样的人才?又应该如何培养?此文尝试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特征入手,去探讨问题。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新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学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依然不断地随着时代发展而做出改变。随着“双创”理念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被其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并呈现出以下的新特征。

1.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持续性”发展

人类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中的每一种形态都不是恒存的,而是不断变换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1]原始社会的奴隶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近代社会人性的苏醒、当代社会宪法中的“人人”平等,这是对人的追溯。

这种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术界对其的不断学习以及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广泛分布在马克思著作中,学界众多学者在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不断思索,不断认识人的重要性,深化对人的思考。第二,实证研究的持续发展。马克思所述未来社会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值得继续研究的。第三,人作为主体的不断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显现出人作为主体,物质层面需要逐渐转化为精神层面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需要的不同,所寻求的内在发展亦是有区别的,主体自我认知的转变,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等发展变化而做出的转变。

2.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全面性”应用

全面性不仅仅指涉及范围广,更多的是对各方面的问题不断挖掘,持续保证全面性并使之最终达到理想目的。

首先,學界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主要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价值等方面进行解读,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本身就是对人个体的全面阐述。其次,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基础上所阐释出的有关人学观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等,经济上,坚持扶贫,提高整体生活水平;文化上,注重国际交流,打造人才强国;以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在我国多领域的显现。最后,人作为“双创”的主体,享有社会赋予的条件及保障,在社会环境下寻找机会通过实践去追寻自身的价值。人与社会的联系是紧密而多重的,人所具有的创造力亦是无法估量的。

3.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实践性”突显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是一种理论基础,较于传统人学观其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对问题的关注与思索,更多的是对问题的解决。

当代人学超越传统人学关键在于对人现实生活的关怀。“双创”的主体是人,人是一种有理想的存在物,实践是其理想的实现方式。马克思曾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而将理论付诸实践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新实践性体现之一。其二,如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体现亦是具体落实,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许多举措得以实现;另外,“双创”理念的提出让更多的人从内在关注自己的需求与发展,“双创”的实施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由理论上升为实践的成果体现。其三,新的实践性不仅在我国国内得以实现,在国际上,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证明实现人的价值不只是内在满足感获得,更多的是贡献,自身作为存在物的贡献,为全人类的贡献。

二、当代中国“双创”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我国对于“双创”人才的培养还在探索、实践的道路上,国家、企业、学校、个人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根据创造学家奇凯岑特米哈衣提出的“涌流”理论,人的创造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洞见,而是由专业、业内人士、个人共同创造的组成的系统[3],因此,尝试总结对“双创”人才的培养相关方面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1.“双创”主体培养提高“人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关注人的成长、发展。人的成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针对不同阶段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外界认知,在孩童时期要培养其创新型思维以及坚持不懈、专注如一的意志力,注重成长阶段的思维发展及认知变化,感知基础上注重能力的培育,成长阶段这种变化体现在成长过程中,人所属的类特性的表现:包括创造性的实践及劳动,通过劳动实践过程及时发现并对培养模式做出改变。

其次,抛开遗传因素、胎教因素等非现实人的因素,作为一名现实的人,接受第一教育是家庭教育,情感、精神上给予孩童的陪伴是他们接收的第一课,亦是成长过程中重要课程之一。创新思维需要培养,马克思不否认人有自然需要,但认为它的表现以及实现方式是社会的,是有关现实的人的需要,“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4],并且在人不同发展阶段要做到适时,做好创新的衔接工作,在人的成长阶段接受以社会教化为主的教育模式时,要给予自然属性发挥的空间。“双创”需要其主体保有自身发展空间,主动接受新知识。

2.“双创”环境营造凸显“人的价值”

除去家庭环境,在成长阶段多数处于校园环境以及社会为背景的大环境当中。从高校角度出发,其中一种是校园所赋予的“双创”环境的熏陶;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从人的多维角度出发保障人的发展,校园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方式熏陶学生,在人的成长阶段,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人自身价值,这不仅要侧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要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培养健全人格的學生成长成才。

从社会角度出发,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了决定学校目标市场大小的关键[5]。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双创”理念的发展为更多人提供发展平台,另外在创业的道路上,亦是人在探寻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高校,而在涉及人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系统中要注重未来就业导向的培育,要在潜移默化中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传递主体的能动性,使人作为主体真正的接受,进而用实践来实现,而非被动式接受。

3.“双创”专业人士培育发挥“人的作用”

人除了自我内部探寻,还要依靠外界力量,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亦需要专业人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一方面是高校“双创”教师的培养。教师在培育人才的道路上充当发现者和教育者一职,相关“双创”教育人士的吸引与培养,不应该仅是面向国内,利用政策吸引国外学者或留学生归国教学,扩大“双创”人才的师资力量,坚实“双创”教学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上,更要及时与实践相连接,发挥人的实践作用,运用实践检验理论,不断拓展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双创”专业圈的扩大。我国现有“双创”试点区域波及范围有限,要逐渐扩大“双创”的影响,提高大众对“双创”建设的认知度。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双创”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是我国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对“双创”人才培养的方式、路径进行探索,是从人的角度多维度对此问题进行实践,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是“双创”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国际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在此范围内的跨越式发展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带领人类迈入更高水平的生存领域。放眼国际,部分国家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培育,逐渐养成创新思维模式,应用独立的思维模式指导社会实践,以更开放的眼界看待未来发展,当代国际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是一种不断丰富的哲学思想。当前,虽然中国人才总量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新型人才比重偏低[6]。中国在2014年提出“双创”理念与国际创新创业发展模式相接轨,这正是时代的召唤,是这一时代精华浓缩的体现。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双创”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双创”理念是时代发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我国当代的“双创”相结合,这是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应用,目前我国“双创”理论处于成长阶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理论的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逐渐探索发现“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新方向,这亦是对“双创”人才培养理论本身的极大丰富,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将“双创”人才培养付诸实践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理论的丰富。现在,随着国家间紧密联系,国际间的竞争也逐渐突出,国家发展依靠人才,因此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保障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满足其自我需要,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从人的角度多维度对“双创”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3.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哲学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指导中国“双创”人才培养方式,本身是通过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进行检验,所得方法理论经时代检验,又是在不断地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坚持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双创”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对于人才培养再次上升到战略地位。人学思想经过几代人不断探讨、丰富,人学逐渐凸显其重要地位,依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价值,这就需要转变物质“绝对”的思维模式,反思人类自身思想和行为模式,发挥人的创造力,“双创”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逐渐全面考虑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多角度对人展开探索,人自身认识自己,才会真正走向“人才化”的道路,用创新思维代替传统思维,创造发展机会,人才可以追逐目标,理想才能够得以实现,社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而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哲学时代产物亦会在此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见证一个时代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3]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依.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

[5]邵云飞,何伟,刘磊.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74.

[6]张冠梓,王广,王永磊,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7.

猜你喜欢

双创
西安交大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双创”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信部:五措施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将建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