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与护理
2019-07-01范兰舸
范兰舸
(徐州市康复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患者发病后,一项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患侧肩关节半脱位,使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严重受损,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大多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改善,促进患者康复。本院在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脱位患者时,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3例,男49例,女24例;年龄39~78岁,平均(60.8±2.8)岁;病程5d~3个月,平均(1.2±0.6)个月;病种:脑出血21例,脑梗死52例;患侧:右侧39例,左侧34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脑卒中及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2)意识清楚,病情稳定,治疗依从性良好;(3)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中;(4)排除伴有意识或精神障碍患者,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导致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治疗方法如下:(1)电针治疗方法:主穴选择为肩髎穴、肩髃穴、肩贞穴、臂臑穴,辅穴选择为巨骨穴、肩井穴、天宗穴等,患者取仰卧位,利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制造,0.3mm×50mm),常规消毒针灸部位皮肤,于上述穴位处进行常规针刺操作,进针约25~40mm,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接着将电针仪的电极连接到主穴针柄上,疏波,30Hz,电流强度调至患者冈上肌、三角肌出现节律性收缩或者出现酸、胀、热等感觉,视为最佳效果,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5至10日为一个疗程。(2)康复手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前伸肩胛骨处,伸肘、腕背伸及伸指,患者进行躯干活动时,医生给予相应的帮助,例如前伸肩胛骨时给予手法活动、患侧上肢负重等。患者前伸患侧手臂,通过患侧手掌,医生向着肩部进行挤压操作,挤压应快速进行,并不断重复,肩关节肌群利用手掌轻拍,以稳定肌群,上旋、外旋肩关节及肩胛骨,改善肩关节功能,期间询问患者痛感,如患者感觉疼痛,应将活动范围缩小,康复治疗每次40min。上述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
1.2.2 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患者患有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时,由于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导致患者产生导致患者产生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加之患者自身存在的错误观念,造成患者依从性比较差,不利于治疗及康复的顺利开展,因此,治疗过程中,责任护士应针对患者心理问题予以有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使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增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信心,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康复[1]。同时,责任护士利用治疗间隙和晚班时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鼓励,引导患者主动锻炼,提升功能锻炼的效果。(2)摆放良肢位:患者卧床休息时,责任护士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注重保护患侧手臂及肩关节,患者仰卧位时,枕头选择适中高度,头偏向患侧,选择略高于躯干的软枕,垫在患侧肩部下方,于枕头上放置伸展的患肢,勿使肩胛骨后缩;患者取患侧卧位时,应前伸患侧上肢,避免压到和后缩肩关节,将肩胛骨内缘平靠胸壁处,肘关节伸展,旋后前臂,五指张开,掌心向上;患者取健侧卧位时,将枕头放置于患者胸前,前伸患肩,于枕头上伸展放置肘部、腕部及手,预防肩胛骨后缩[2]。(3)避免牵拉肩关节:患者治疗期间,如果牵拉肩关节不恰当,会加重患者的半脱位程度,引起肩痛,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翻身等帮助时,应注重保护患者的肩关节,避免不恰当的牵拉,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注意事项,便于在转移或变换患者体位时,能够保护患者的肩关节。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经治疗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三角肌中群肌力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1.4 疗效判定
显效:消除患者的症状、体征,凹陷并未在肩峰下触及,X线片正位拍摄患肩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在14mm以内;有效: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体征,肩峰下的凹陷减小;患肩X线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降低,但并未<14mm;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经4周治疗后,73例患者中,显效42例,占57.5%,有效28例,占38.4%,无效3例,占4.1%,总有效率95.9%(70/73)。
2.2 治疗前后肩关节相关指标比
经治疗及护理后,患者各项肩关节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肩关节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肩关节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上肢运动功能(分)治疗前 1.32±1.09 84.2±55.1 38.2±33.7 1.76±0.84治疗后 3.78±1.11* 142.7±33.6* 73.8±20.1* 3.77±1.02*n=73 三角肌中群肌力(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极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诱发此并发症的原因众多,主要的原因为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功能及肩关节解剖结构的改变。肩关节与肱骨头的接触,是以关节盂来实现,而关节盂比较小,股骨头比较大,关节囊又比较松弛,肩关节前下方无较厚的肌肉,其完整性的维持必须依靠肩关节周围肌肉及韧带[3]。脑卒中后,患者患侧肩关节周围肌群稳定性瘫痪,造成弛缓患者的侧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韧带,松弛关节囊,引发半脱位[4]。临床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时,提高患者的肌肉组织兴奋性及肌肉韧带张力,之后牵拉肱骨头,促使其复位,并对肩胛骨位置进行矫正;配合康复治疗后,可避免肩胛骨出现后缩、内收等症状,促进关节盂处于正常位置,改善肩关节功能[5]。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予有效心理护理,疏导因疾病所致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促使治疗及康复的顺利进行,同时,责任护士在护理患者过程中,注重保护患者的患肩,并指导患者家属形成保护意识,有效的提升了治疗及康复的效果[6]。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经过治疗及护理后,95.9%的患者明显好转,且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功能在治疗后显著改善,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和改善。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后,可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提升了疗效,促进患者肩关节的功能康复,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