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散点图特征
2019-07-01章富君芦幸魏丽珍
章富君 芦幸 魏丽珍
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nonreentrant tachycardia,DAVNNT)体表心电图表现为1次室上性激动P波后可见1个正常的PR间期以及QRS波群,其后再跟随1个QRS波群,前无P波。发生心动过速时,心室率是心房率的 2 倍 , R-R间期长短交替,偶可见第2个QRS波群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现整理遇到的1例DAVNNT整体心搏特征(散点图)表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65岁,因间断心悸就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3层。全天及1 h的t-RR散点图如图1。在1 h t-RR散点图中选取1个片段心电图见图2。
图1 24h t-RR散点图及典型的1 h中3层分布的散点图
图2 从图1中1 h t-RR散点图中逆向回放的片段心电图
在图2中R3-R4间期等于R4-R6间期;R6-R8间期等于R8-R9间期。但R3-R4间期稍长于R8-R9间期,推测R5、R7为插入性,其前无P波,仔细观察R5、R7形态不同,其可能为交界性插入性早搏(P波落入QRS波或T波中)亦或者心房1∶2下传心室引起的“一拖二”现象。若为交界性插入性早搏,在24 h和1 h t-RR散点图中会有非插入性的表现,即为两层(等周期代偿)或主导节律之上有一层水平分布的散点层,但本例不同,故推测本例可能为双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如图3,通过梯形图,更清楚的看到本例为双房室结传导“一拖二”现象。
图4为从24 h t-RR散点图中(方框中)逆向的1 h t-RR散点图和1 h Lorenz-RR散点图。在1 h Lorenz-RR散点图中,靠近坐标原点45°线两侧基本对称的两个团块是“二联律”的点集,逆向回放的片段心电图表现为RR间期一长一短,根据图3所示,房室1∶2传导引起的“二联律”现象可以解释Lorenz-RR散点图形成的原理(图5)。24 h的Lorenz-RR散点图如图6所示,呈“曲尺状”或“L”形,说明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呈现的是“二联律”现象,如图7。在“鱼雷”样的窦性节律中,经逆向心电图发现有连续“慢径”下传的节律,亦是佐证,如图8。
讨论通过Lorenz-RR散点图,我们发现DAVNNT为不匀齐的心动过速,这是由于房室结经两条路径下传,因慢径下传缓慢,到达心室时心室已经恢复了不应期,故再次激动了心室,造成了RR显著不等。而不是折返环路引起的心动过速有比较恒定的周期。DAVNNT的心电图则常常表现为“二联律”形式,当联律间期与其后面的一个RR间期相等时,散点图就分布于45°线上,这时将1 h的分布于45°线左上和右下的两个分离团块连接起来,就形成了24 h的Lorenz-RR散点图呈“L”形的表现。因此DAVNNT发作时的RR间期(一短一长)的变化,决定了其散点图的特有表现:t-RR散点图呈3层分布,最上层为主导窦性节律;1 h Lorenz散点图呈“二联律”样,在45°线两侧有对称分布的团块,而24 h Lorenz-RR散点图呈“L”型。笔者复习文献,发现报道过的房室结双径路1∶2房室传导引起的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均呈不齐的“二联律”形成的心动过速[1-3],初步观察发现,抓住DAVNNT的散点图特征较容易识别出该类心动过速。
可见房室结双径路1∶2下传心室引起DAVNNT,部分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电图中呈明显的“二联律”特征,与Lorenz-RR散点图表现一致
图5 显示房室传导为1∶2的片段心电图
图624 h全程Lorenz-RR散点图形成的RR间期
原理(N为窦性节律,S为慢径路下传节律)
心动过速时为NSNSNSNS……
图8 窦性节律连续沿慢径路下传及部分呈1∶2下传心室心电图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