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现状及改进建议探讨
2019-06-30李庆伟唐小丽
李庆伟 唐小丽
【摘 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足是导致其履行同级监督职责难的关键因素。文章以人民银行某地市中心支行为例,描述了当前内部审计及其同级监督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同级监督面临的困境,并从队伍建设、加快信息化进度、制度建设、创新监督方式、优化监督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关于改进和进一步推动同级监督职责履行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7-0216-02
1 辖区内部审计基本情况及同级监督现状
1.1 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2013年以来,辖区共开展审计项目60个,其中同级监督25个、上审下35个。从图1展示的近6年审计项目开展情况,从趋势来看,同级监督的项目越来越少,而上审下项目有大幅度上扬的趋势。
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2016年分行辖区进行县支行机构调整后,县支行对外履职职能得到强化,相关的内部管理和对外履职风险的管理需求愈发强烈,为了有效控制风险、掌握县支行机构调整后的风险分布状况,分行内审处加大了对县支行的审计力度,近两年几乎所有的专项审计项目均采取“同级监督+下查一级”的方式开展;另一方面是近兩年中支辖区县支行行长调整较为频繁,履职离任审计大幅度增加。因此,在加强对县支行审计力度的同时,同级监督审计项目相应地有所减少。
1.2 同级监督现状
近年来,中支内审部门按照上级行内审工作总体布局要求,围绕中支中心工作,立足岗位,主动作为,同级监督项目得到了中支相关科室的理解支持和大力配合,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引起中支党委的高度重视,审计报告多次获分管行领导、行长批示,较好地履行了内部审计的确认、咨询、服务职能,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几项。
(1)加强组织领导,争取上层支持。成立了由行长为主任,分管行领导为副主任,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审委员会,主要负责年度审计计划的审核、审计发现问题的通报整改与信息共享、发布风险预警提示或内部控制状况分析等,切实贯彻内审工作由一把手主导、分管行领导主推的思路,争取同级监督审计项目得到行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2)召开两个会议,加强审计协调。考虑到大多数同级监督审计项目涉及科室众多、需部门间相互配合的实际情况。一是召开审前交流会。由分管行领导主持审前集体会谈,现场解答各部门存在的疑问,避免沟通不到位引发的后续跟进难问题;二是召开审后沟通会。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经办人等,正式反馈主要审计发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发挥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两项职能。
(3)采取多重措施,促进问题整改。加强与纪委监察部门的沟通,内审意见书报送纪委监察部门,实现监督信息共享,促进问题整改落实和责任追究;加强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报人事部门,与年度目标考核、干部提拔任用等相结合,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召开内审委员会会议、内部控制联席会,通报年度同级监督所发现的问题及整改进度,共同探讨审计工作、整改工作的难点和解决办法,推动监督双方的良性互动。
(4)履行咨询职能,拓展业务边界。比如:根据近年来依法行政审计情况,联合办公室开展执法检查业务培训和优秀执法检查档案展示活动,梳理并发布行政活动问题清单。根据预算管理审计情况,为会计财务科提供建议,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制度、预算审批流程等。
2 当前同级监督面临的困境
2.1 同级监督缺乏人才支撑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内审同级监督对象的业务也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客观上对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审人员不但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和充足的业务知识储备,更要有精良的审计技术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目前,辖区内审人员整体年龄层次偏大,学习热情、工作激情普遍较低,知识更新速度慢,在实际工作中套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影响同级监督的效率效果。
2.2 同级监督缺乏技术支撑
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具体到基层央行,目前整体上同级监督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采用现场检查、调阅相关档案资料的形式,开展事后的静态监督,非现场监督技术手段的普遍缺乏,导致对业务数据动态、连续监测不到位,难以做到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同级部门的新情况,不利于风险评估分级和有效控制风险。
2.3 同级监督缺乏制度支撑
根据现行《内审操作程序》,内部审计的一般程序是立项—进点—检查分析(调阅资料、听取汇报、谈话、问卷、走访等)—现场审计确认问题—报告等。在审计项目涉及单一审计对象的情况下,这样的审计程序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一个审计项目涉及多个行领导分管的多个科室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审计沟通的困难,导致工作凭经验凭领导艺术和个人魅力,随意性较大,增大了沟通和执行的难度,影响同级监督的效果。
2.4 同级监督缺乏环境支撑
一是在行政设置上,监督与被监督双方处于平行地位,甚至在某些领域,特别是财务、人事,还受制于被监督方,加之个别部门或人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最终导致审计对象不想不愿接受同级监督,而作为履行监督职责的内审部门,因独立性、权威性受损,也不愿不敢监督,发表审计结论的客观性难以保证。二是在内部审计结论的报告层级上,采取的是先横后直的模式。从履职的权限上讲,内审部门可以对同级任何业务开展监督,而审计结果的上报要先经由本级单位相关领导审签同意后,才可以上报上一级内审部门,这种报告模式对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改进和进一步推动同级监督的建议
3.1 强化内审队伍建设
当前,内审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可以通过以审代训、以会代训、集中学习、审前培训、参加上级行远程培训及同级部门业务培训等方式,及时更新知识储备,解决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同时,着力优化内审队伍结构,充实一批政治素质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业务流程与操作的工作人员,组成职业化、专家型内审团队,以满足防范风险、促进规范管理的履职需要。
3.2 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同级监督中涉权、涉钱、涉物的重要部位是敏感度高、数据量庞大、操作频繁、风险高发的领域,内审人员要做好同级监督,应积极探索同级非现场监督手段,借助审计信息化技术,逐步变现场监督为主为非现场监测为主,由静态的时点监督转变为动态、全过程监督,由事后监督转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有效地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确保同级监督效率。
3.3 加快制度体制建设
出台加强同级监督的相关办法、工作指引等文件制度,规范和强化同级监督工作流程,细化监督标准、方法步骤、操作细则等,为基层行内审工作提供指导。
3.4 创新同级监督方式
同级监督难,主要是源于内审独立性受损导致的权威性不足。要提升同级监督质效,需进一步丰富同级监督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实现监督方式多样化。在现行行政设置体系下,可以由上级行牵头带队,各地市分别组成联合审计组,将一些不是特别敏感的业务项目作为试点,尝试开展地市中支间的交叉审计、轮换审计。有利于增强被审计单位的重视程度,降低内审人员的畏难情绪,解决内审独立性受损、同级监督难的问题。
3.5 优化同级监督环境
内审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本级行中心工作,内审部门的同级监督是推动内部控制、实现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内审部门要主动作为,当好参谋助手,充当好行领导的眼睛和耳朵;多渠道、多方位地向同级部门宣传内审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打消被审计部门的顾虑,取得信任、理解和支持,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客观看待,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实事求是,与审计对象共同分析问题成因、整改要达到的目标等,为其后续整改提供咨询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田新荣.当前基层央行内审同级监督中存在的问题[J].西安金融,2005(7).
[2]刘海田.内部审计功能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3]余洪华.基层央行内审同级监督的困境及对策——以××支行内审同级监督调查为例[J].审计与理财,2017(4).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