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迭代”阅读: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2019-06-30陆培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起点阅读

陆培成

【摘 要】阅读教学的改革需要突破文选类教材的先天不足,从单元的整体层面去构思教与学。运用“迭代”理论,立足教与学的最佳起点,着眼于学习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统编教材双线结构的系统,寻找单元内文本之间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联系主线,整体建构具有梯度的教学框架,以前一篇课文的教学“终点”作为下一篇课文的教学“起点”,教师由扶到放,循序推进,最大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迭代”阅读;起点;终点;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5-0032-04

一、现象与设想

统编语文教材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守正创新,努力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但作为文选类教材,难以消除单篇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为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迭代”阅读的概念,力图寻找单元内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之间的联系,以学情为起点,实现单元整体合成教学。

“迭代”概念源自计算机软件领域,百度百科解释为: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我们将“迭代”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用来推进阅读教学改革,用以协调阅读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情出发,明确教学起点与教学终点(目标)。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个体某一时期至少确定两种发展水平——“现实的”和“潜在的”。前者是现有的发展水平或实际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是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则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它描述了认知发展可能达到的水平。[1]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就是教师备课时需要了解的学情,学生在这类文本的阅读中,在知识与能力储备上处于何种状况,教师要心中有数。立足学情,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而潜在发展水平就是当下阅读教学的目标。在宏观层面确定单元教学“起点”与“终点”的基础上,再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其中,后一篇课文的起点以前一篇的“终点”为基础,循序推进。

2.根据统编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合理建构具有位差的知识层阶。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2]显性的线索着眼于内容与主题,隐性线索涉及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提取单元最为核心的要素,需要教师深度把握文本特质。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提示,第二部分是学习要点。教者应能从其中抓取最为关键的因素,并以此布局单元整体教学,明确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不同任务,建构具有位差的知识层阶。

3.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统编语文教材重视阅读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构建了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七年级语文教材每单元一般四篇课文。第一篇一般为教读课文,第三篇与少数第二篇一般为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主要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显性到隐性,由教读课堂中的精讲示范到自读课堂中的相机点拨,教师课堂表现频率逐渐降低。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表现频率逐渐增强。将“迭代”理论引入语文教学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难题:教读课文教师的“讲”如何把握?自读课文如何处理?课外阅读怎样才能落到实处?第一个问题,教读课文,教师要大胆地讲,讲得精彩到位,析得入情入理。因为教读课文,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资料搜集、质疑求真、深度挖掘等方面为学生做出示范。第二个问题,自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运用从教读课堂中习得的方法去阅读。第三个问题,课外阅读的落实,主要让学生运用课内读书之法去自主阅读,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与推动,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去阅读。事实上,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是课内之法在课外的一次次“迭代”。

二、探究与实践

基于上述现象与设想,我们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过程中,进行了“迭代”阅读的实践与探究。现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现代文教学为例,作具体阐释。

1.立足最佳教学起点。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提示我们,这一单元主要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风采;学习精读方法,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其實,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还开始了人物描写方面的写作。因此,学生对“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七年级上学期,写人文章亦有涉及,学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了更深的体认。

根据学情和单元导语的提示,我们以“人物描写方法”为教学起点,以“揣摩语言内涵和表达的妙处”为本单元的教学终点。为了到达教学终点,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都指向“语言”。

2.前后课文目标“迭代”,逐步走向“深度”与“有为”。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前三篇文章分别是《邓稼先》《说和做》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根据教材编排,前两篇为教读课文,第三篇为自读课文。三篇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各具特色。这里从“批注阅读”这个角度来展示三篇课文的部分教学目标。

《邓稼先》教学目标:揣摩关键语句的“示范批注”,品评优劣,尝试作适当的修改与补充,逐步养成自主抓取并适度批注关键句的习惯。

《说和做》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圈画文中的关键句并批注,展示批注成果,掌握批注文本关键句的基本范式。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自读目标:圈画关键语句并做批注,剖析关键句的内涵及妙处。

三篇文章都围绕“批注”来设置教学目标。《邓稼先》一课由教师进行示范批注,启发学生参与点评,尝试修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批注的形式与要求。《说和做》一课,学生在教师的“扶持”下开始实践批注法阅读。自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课时,学生对批注已有了范式认知和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批注文中关键语句。在一次次的“迭代”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批注的基本范式与方法,逐步深入到语言的内核,捕捉文本真相,获得阅读体验。

3.“迭代”阅读理念下的“批注阅读”教学片段展示。

(1)《邓稼先》教学片段

教师示范性批注。

关键句:“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成功地制成了氢弹。……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成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教师的批注:两个“竟”字,都含有“意外”之意,一方面表现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感化了对立的双方,完成了几乎不能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在艰难时局中克难前行、不计个人安危的品行的赞美。

师生交流:教师的批注有何优点与不足?

交流结果:这两句话表现了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当时面临的困难不僅是技术层面的,还有复杂的政治方面的因素,体现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与魅力。教师的批注从字词入手,由形式到内容,比较全面;个别用语还可精准些,可做适当的修正。

师生讨论后的批注修改为:句中的两个“竟”是副词,含有“出乎意料”的意思。邓稼先以自己宽厚忠纯的情怀感染了对立双方,超乎人们想象地完成了任务,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在艰难时局中克难前行、不计个人安危的品行的赞美。

(2)《说和做》教学片段

在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从文中圈画出关键语句。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找出了以下关键句: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师生共同对以上关键句进行批注。

师生比对批注的成果,进一步探讨“批注”的方法。以第一句为例,先展示批注成果,通过比对分析,引导学生规范、有效地批注。

学生的批注:总结了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不说”的特点。

教师的批注:总结上文;突出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潜心于“做”、不骛于“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闻先生发自肺腑的敬仰之情。

通过比对分析,师生形成共识:要选定角度去批注,比如词语、修辞、句式等方面;批注时,可采用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情感”的步骤;遣词用语力求精炼;能有独到的感悟。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片段

学生在自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自主圈画并批注文中的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妙处。学生聚焦的句子比较多,这里举一例加以展示。

关键句: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学生批注1:表现了鲁迅先生慈祥、宽厚的特点。

学生批注2:让我们看到了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冷峻的一面,又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温和的一面。

……

教师点评:知识面的宽度决定了理解的深度。就这句话而言,一般的学生,能读出句子浅显的含义,即鲁迅有慈祥宽厚的一面;读过《自嘲》诗的,就能引用相关诗句做精彩点评;读过鲁迅部分作品,了解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学生,其批注就愈加深刻。

4.“迭代”阅读理念下的“批注阅读”实践路径。

“迭代”阅读单元整体教学可以通过图(见图1)来直观展示。

执教《邓稼先》一文,教师率先批注,精讲示范,让学生了解批注的范式和方法,学生参与品析,指明优劣并尝试修改。执教《说和做》一文,在学生了解批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批注,比对分析,总结方法。执教《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教师只做组织、引导、纠偏和升华的工作,学生自主批注,展示交流,评点优劣,深化拓展。

三、结语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克中认为,初中的语文课常常摆脱不了一个机械的教学范式:字词积累—一读整体感知—再读重点品析—三读拓展延伸。[3]摆脱机械范式的桎梏,让学习真正发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从根本上用好统编语文教材,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突破机械的教学范式。借助“迭代”理论,实施“迭代”阅读,以阅读技能为抓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一点一点突破,一节一节提升,日积月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王慧.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8-120.

[2]杨伟.尊重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8(3):4-9.

[3]张克中.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兼评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展评决赛[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11):20-23.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起点阅读
六月·起点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疯狂迷宫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