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传统祭祀节日分析

2019-06-29许珂娜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中日传承

摘 要:在所有国家及地区均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与节日,而其中最具有“起源性”的当属于祭祀,其所代表的是国家的文明,体现的是民族的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在很多方面均效仿于中国,特别是祭祀文化更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色。当然,在时代的交替下,两国以祭祀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习俗皆出现了改变,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笔者从中日在传承发展节日习俗的视角来展开对比,旨在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对两国实施根源性的探索,从而实现对传统思想的深思及升华。

关键词:中日;传统祭祀;传承

一、从“形”的角度来看,对于传统祭祀节日中日的坚守与传承

(一)中国的坚守与传承

祭祀节日可以说是各种传统节日的起源,现有的所有传统节日均是以此为基础而诞生和延伸而来,大体形成三类。首先,基于新年节日延伸而形成的,代表性的如端午、乞巧、冬至等。其次,基于祀祖及祀神延伸而形成的节日,包含了涉及各种农时节气的节日,代表性的如中秋、中元、寒食等。其三,基于婚配节日延伸而成,代表性的如春社节、秋社节。基于此来看,祭祀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基于祭祀延伸而来的各种节日中,影响力和代表性最强的自然非春节莫属,其次是清明节。尤其是春节反映了百姓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意,如,民间每年腊月廿四日的送灶神习俗(也被称为“小年”),以及正月初四接神的习俗,均是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清明节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祭祖”活动,而且在民众的心中其比春节的重要性更甚。这也说明了在时代变迁下,祭祀的对象从早期的侧重于“神”,转为侧重于“人”,而清明节便是其中的代表,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成为了一项法定假日,获得了较好的传承,同时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以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视。另外,从“形”上对祭祖的坚守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祠堂和祖庙是古代大家族普遍存在的建筑,通过现存的王氏庄园、孔庙等均可以体会到家族性技术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在这一“形”的延续下,大量族谱姓氏、家族历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传承,丰富了时下的文化资源。

在时下,这种从“形”上坚守的祭祀节日同时表现出正、负不同的发展局面。首先从正面来讲,代表着正面的祭祀节日如以英勇牺牲的民众为对象,而组织的 “公祭”活动,由社会公共组织主导举办,旨在悼念逝者,追思英雄的民族气节和美德。代表性的如:为祭奠南京大屠杀受难者而在每年12月13日组织公祭活动,以此来悼念和告慰在日本侵华期间不幸遇难的国人和同胞,牢记中国的苦难,痛斥战争的罪恶,表明中华民族对侵略行为的抵抗,守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尊严的坚定立场。其次从负面发展来讲,近些年以祭祖祭神为由,打着某一祖神的旗帜,组织和举办徒有其 “形”,却没有精神内涵的活动大肆崛起,旨在刺激经济。如举着诸葛亮、桃园三结义等旗号组织的各类文化庙会,仅仅是背后的开发商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没有任何意义。

(二)日本的坚守与传承

祭祀在日本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被赋予了突出的地域特色。目前,最具代表性且盛行依旧的祭祀活动有三项,其一是京都抵园祭,其二是东京山王祭,其三是大阪天神祭,每年都会组织规模庞大、仪式感极强的游行,种种造型丰富的神舆、山车、彩船、乐队、篝火,以及大量的禁忌事项及艺术符号等,场景相当壮观,参与者不计其数,甚至是很多外国游人赴日旅游的动机所在。对于这些传统民俗,日本民众表现出明显的延续和坚守意识,并且形成了各种自发保护组织、联合会等,也正是如此才使此类活动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二、从“神”的角度来看,对于传统祭祀节日中日的坚守与传承

(一)中国的坚守与传承

针对迷信和理性,在很早之前的传统文化中已经做了清晰的界定。中国古代的祭祀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天神,其二是地祇,其三是人鬼灯,在既往的文化也有不同记载,如《诗经》曾有如下记载“無念尔祖,聿修厥德”,另外,在《礼记》也曾有如下记载“祭者,教之本也已”。由此来看,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就已经意识到福气并非源自于神明先祖赐,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故而祭祀活动,不能以功利为动机,要求做到尽心、尽物,除了缅怀祖先外,最重要的是借助祭祀之形,对后人进行勉励及教育,促进自我反省实现修养的提升。由此来看,祭祀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庇佑,而是被赋予了完善自我的作用。另外,从“神”上对祭祀的延续不仅存在于个体和家族,甚至某些祭祀活动是被作为民族性的整体活动,如春节祭拜神灵,以及祭拜孔、孟的活动,全部属于全国性的一种祭祀活动。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化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二)日本的坚守与传承

在各种祭祀活动的举办中,日本除了在“形”上表现出扩充之外,还从“神”上表现出脱离的趋势。也可以说是祭祀的发展背“神”而去,代表性的如鹫宫土师祭。该项活动在2008年中创新性的掺杂了动漫元素进去,使其演变成一种新型节日。另外,还有一些基于“形”而兴起的一些活动,代表性的如以自治会、町内会为单位的盂兰盆节、夏祭等。

针对社会发展中祭祀的涵义是否会被淡化,可通过日本神道教信仰来判断。纵观日本神观念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精霊神,其二是祖霊神,其三是国家神,从最初的对山川、人物、飞禽走兽、草木植物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到对族群中氏神的崇拜,以及对国家神的崇拜。与此同时,人类信仰也从经历了咒术、宗教、科学的成长过程,并且在此期间慢慢的淡化了对神的崇拜。然而在祭神活动中,虽然从形式还坚守着最初的状态,如仍旧延续着迎神、神人合一、送神的活动流程,但其内在的含义却无法避免地有所淡化。另外,从“形”的角度来看,日本从形上对祭祀节日的坚守十分丰富,包括了音乐、绘画、舞蹈、雕刻等有着强烈民族色彩的符号,此类规模庞大的祭祀游行不仅会产生视觉冲击,还会形成精神的震撼。而且,所有的游行活动均是大量人员相互协作帮衬的结果,是团体凝聚力的产物,极大的促进了个人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三、結语

总体来讲,传统祭祀在中国被各个家族以祭祖的形式,获得了“形”的继承发展,同时较好的完成了精神含义的转化,实现了“神”到“人”的发展转变,借助“形”来触动时下民众的内心,并在缅怀先人的同时,实现自我提升。在“形”上延续和保留传统祭祀活动的同时,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得到了巩固和强化。与此同时, “形”的发展也被广泛的作为他用,从而形成了徒有其表的精神旗号,内里却是一团糟粕。在日本由于强调“众乐”,传统祭祀的规模从“形”上不断被扩大,同时由于社会及科学的进步,其精神含义逐渐淡化,但其形却被较好的延续下来,甚至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形式,同时顺应了时下民众对节日的娱乐性、放松性、经济性以及形象提升的丰富诉求,极大的促进了日本民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个性化的追求、民族团体认同感等。

参考文献:

[1]崔陇鹏.中日古代祭祀性观演建筑的文化同源性现象研究[J].文物建筑,2018(00):131-138.

[2]崔陇鹏.中日祭祀性观演空间演化中的同化和异化现象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04):571-574+597.

作者简介:

许珂娜(1991-),女,云南省玉溪市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单位:云南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中日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中日动漫对比下探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