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酸雌二醇用于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的临床效果
2019-06-29王燕华喻红霞
王燕华 喻红霞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50000)
宫腔粘连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宫腔粘连或纤维化,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减少、不孕、流产、闭经等[1]。宫腔镜下电切分离术是目前治疗宫腔粘连的主要手段,可以显著改善宫腔粘连状态,但术后易出现粘连复发[2],如何减少复发已成为妇产科医师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探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中加用戊酸雌二醇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70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均符合《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宫腔粘连的诊断标准[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宫腔粘连的诊断标准;②符合宫腔镜粘连分离术的适应证;③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者;②其他因素导致闭经、月经量少;③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病变;④伴有其他生殖系统病变者;⑤参加其他相关研究者;⑥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整个疗程。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治疗,月经干净后3~7d进行。术前12h将200μg米索前列醇放于阴道后穹隆扩张宫颈。采用全身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在腹腔镜监视下进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术,采用环状或针状电极电切分离粘连,于宫腔内放置球囊以防止再粘连,术后8d取出球囊。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每日3次,每次3mg,连续治疗21d。
1.3 疗效标准
参考《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相关标准[3]:①治愈,月经及宫腔形态恢复正常,双侧宫角可见输卵管开口;②有效,月经恢复正常,月经量较少,宫腔形态基本恢复正常,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开口;③无效,月经和宫腔未恢复,月经量少或闭经,甚至再粘连。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血管血流指数(VFI)、血流指数(FI)、血管指数(VI)及子宫内膜容积,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 Voluson E8型)检测,频率为3.5~14.5MHz,探头RIC 5~9 。于矢状面上每15°选取共12个切面,获得三维能量参数,每个数值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体重增加、阴道感染、乳房胀痛、肝功能异常等。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对象的年龄、流产次数、孕次、产次、宫腔粘连程度、临床表现等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与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χ2=4.158,P<0.05)。见表2。
2.3 三维超声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VFI、FI、VI、子宫内膜容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FI、FI、VI、子宫内膜容积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FI、FI、VI、子宫内膜容积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P>0.05
3 讨论
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式是目前临床治疗宫腔粘连的重要手段,手术疗效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术后机体成纤维细胞溶解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引起胶原蛋白过度增生与沉积,加之手术创面存在广泛的炎性渗出反应,极易引起宫腔内形成新的肉芽组织,导致宫腔粘连复发[4-5]。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创面的修复,阻止内膜组织向分泌期转化是防治宫腔粘连的关键[6]。戊酸雌二醇是雌二醇的戊酸酯类药物,属于长效雌激素制剂,具有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胃肠道反应小、潜在致畸性低等优势。戊酸雌二醇能与子宫内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二聚体,在子宫内膜中目标启动基因的雌激素反应受体,以促进内膜和间质细胞有丝分离,促进子宫内膜基底膜、间质、血管增生,增强子宫内膜增殖或修复功能,加快其上皮化,从而降低粘连复发的风险,显著改善宫腔粘连引起的各种症状,降低宫腔粘连的复发[7]。有研究表明,宫腔粘连在宫腔镜术后加用雌激素可促进创面裸露区域去皮化,有助于降低复发率[8]。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戊酸雌二醇有助于提高宫腔粘连分离术疗效,与刘彩霞等研究结果一致[9]。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VFI、FI、VI、子宫内膜容积高于对照组。提示加用戊酸雌二醇药物能有效促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后子宫内膜的生长,改善子宫内膜组织的血液灌注。从而佐证了戊酸雌二醇有助于提高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治疗效果。